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4-02-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红梅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就明确要求:“积累自己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练习里均安排了“读读背背”这个版块,其中一部分就是熟记成语,旨在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展开合理想象,深入的理解成语的意义,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
关键词:成语教学 情境 方法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词汇积累是个大工程。众所周知,成语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汉语言的精华。它是我们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丰富而宝贵的词汇库。它具有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成语积累,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要重视成语积累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成语的文化含量高,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2]成语中的相当部分由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谚语俗语、史实逸闻以及诗文语句凝聚演化而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传统美德思想。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表现了人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学海无涯”包含着知识无止境的辨证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文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因此,学习成语不光是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在学习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厚了,领悟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
苏教版教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成语学习的重要价值,从一年级下册起就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这个版块,其中主要部分就是“熟记成语”。本人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运用新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了一些尝试,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 教材编排特点
1、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根据小学生记忆的这一心理特点,将生字编成韵语让学生记诵是传统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传统蒙学的这一成功经验,教材将成语组合成了押韵合辙的“成语歌”如:
学海无涯 书山有路
九牛一毛 沧海一粟
孜孜以求 全力以赴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2、具有排列有序的特点。成语歌编入哪些成语,怎么安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的每对成语,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承,有的可用前者解释后者。如第七册练习二中的一组成语:
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显而易见,成语歌中的前一成语与后一成语的意思相近且相承。整个一组成语以“块”状出现,都是围绕“自然美景”这个意思。
3、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成语”出现在单元练习中,它并没有游离于单元之外,而是与课文,与其它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与课文内容相互关联,学习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第七册练习七中的一组成语:
戎马一生 身经百战
刮骨疗毒 传为美谈
约法三章 秋毫不犯
运筹帷幄 好谋善断
看到这些成语,同学们自然会将之与本单元《军神》中的主人翁——刘伯承的形象联系起来。
二、成语的教学
苏教版对成语的教学的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3]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心理、知识结构的特点,我注意选择了以下一些方法。
㈠、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只要求能够熟练的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需要多讲,更不需要旁征博引。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慢慢也就懂得了其中的蕴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便于学生记忆。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冰天/雪地,平分/秋色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 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㈡借助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成语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生动的形象开始的。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法中指出:在情境教学中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获得确切的感性知识,这是学生智力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4]所以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不能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也不能给成语下一个定义,让儿童把定义背下来,而是要用相关的表象去说明和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因此在低中年级的成语教学中,启发儿童回忆、观察相关的情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第五册练习五中的成语歌是“大街小巷、人头攒动、风驰电掣、车水马龙、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巧夺天工”这八个成语都是描写繁华的都市里众人欢庆、热闹的场面。对于我们处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些场面很难亲身经历。因此只有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当时的场景,才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个几词的意思。教学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焰火晚会中的一些场面,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边看边提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的意思。看完录像后,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城市里条条街道、巷子。这可以用“大街小巷”来形容;你们看来参加焰火晚会的人真多啊,他们挤在一起,只看见他们的头在动,这就叫做“人头攒动”;街道上车来车往,连续不断,这就叫做“车水马龙”;你们看,夜幕刚刚降临,广场上、街道上的各种各样的霓虹灯发出各种各样的色彩,绚丽的烟花在空中不停地绽放,这种景象我们就可以用“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来形容。……这样,运用播放录像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避免了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了成语的意思。
㈢、借助生活展现情境进行成语教学
在低年级成语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天空中亲身体验,学习成语。通过老师语言的描绘,把成语和成语所代表的事物和景象在儿童的头脑中挂起钩来,加深体悟,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如第三册练习五中的成语歌是:“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这四个词描绘了寒冬大雪纷飞的一个景象。教学时,我选择了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野,先让他们到处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然后讨论: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地上都结冰了,寒冷的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这种天气就可以用“地冻天寒”来形容;你们看屋檐上挂满了什么?屋檐上的水还没有滴到地上,就已经结成了冰,像一串串冰糖葫芦,这就是“滴水成冰”;天空中雪花就像片片鹅毛一样翩翩起舞,这就是“鹅毛大雪”;大雪盖在庄稼上,像被子一样,防止庄稼被冻坏,雪融化后又给庄稼充足的水源,明年的庄稼一定能获得一个好收成,这就是“雪兆丰年”。通过这个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行亲身体验,既能领会到冬日的美景,又能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情境的刺激,促使学生由情境联想到成语,或由成语联想到某一情境,把成语与形象结合起来。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儿童在感知的作用下发展语言。如同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我们的一切语言都渗透了外部物质世界的这些影响。”[5]
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进行成语教学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教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每组成语歌旁边都配上了插图。成语所蕴含的意思,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成语所蕴含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把成语的意思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认识的特点。用图画再现情境时,需要老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经引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如:第五册练习一中有六个成语,下面分别配了六幅图。在讲解“草长莺飞”时,先出示放大的图片,启发学生,图上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看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同学们立即愉快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小花也盛开了,黄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描绘图画的景色时,教师趁热打铁,指出这样一幅美丽的江南暮春的景色,我们可以用 “草长莺飞”这个成语来概括。通过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更深刻、形象的理解了成语。
㈣、借助成语故事进行成语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成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是忠实的“故事迷”。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都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既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乐趣。
开始阶段,先由教师示范讲几则有趣的成语故事,以激发学生讲成语故事的兴趣。然后挑选几位优秀的学生讲,教师事先做好辅导工作,以便讲得更有效,更生动,为其他同学树立“讲好”的榜样。最后出示10-20个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成语,让学生自由挑选,安排在课堂的前3分钟进行。讲话要有明确的要求,初讲时让学生按“说题——讲故事情节——说说比喻意义”三步走,重在有条理。第二次讲时,要求把故事情节讲生动,比喻意义讲明确,还能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重在讲生动。第三次讲时,要求故事简单化,用几句话讲清楚故事内容,用更多的时间谈谈自己看了这则故事后自己的认识,重在谈体会。为了使同学能把成语故事讲具体,讲生动,要发动学生到图书馆里找相关资料。学生讲完故事后,都充满期待,期待同学的肯定,期待老师的称赞。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取长补短。通过听说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更能从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㈤、开展各种趣味活动进行成语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浓厚的活动。不但可以温习已学过的成语,而且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成语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去积累成语,并在生活中大胆使用。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有:
⑴成语接龙。成语接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就是以某个成语开头,以其尾字为下一成语的首字,如此承接下去,相邻的两个成语头尾相连,环环相扣。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的积累成语。因为小学生的成语积累量有限,为了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也可以适当降低游戏难度,可以谐音接龙,即首尾两个字只要字音相同就行了。
⑵成语对对。教材在安排内容时就注意把内容相近或相反的成语安排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对对的方式进行比赛。①正对。就是把意思相近的成语对对。如:错落有致——曲径通幽 高堂广厦——玉宇琼楼……②反对。就是把意思相反的成语对对。如:和风细雨——暴风骤雨
⑶成语分类。把所学的成语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要求说出一类我们所学的成语。这样既便于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又为同学们的记忆提供了拐杖,使同学们能够记得住,记得牢。如:顺序填出相应的人体部位。出人( )地 焦头烂( ) 另( )相看 画龙点( ) 一( )了然 扬( )吐气 千钧一( ) 掩( )盗铃 三头六( ) 一( )遮天 了如指掌 铁石心( )。
⑷根据图画抢答成语。出示一幅图片,你能想出哪些成语来描述图中情景?如:第五册练习一中有一幅图:夏天的小河边,环境非常优美,一位小朋友钓到了一条大鱼,他高兴的笑了。先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画面,分别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收集有关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最后小组竞答,对成语积累丰富的小组和同学给予鼓励。对于高年级同学还可以适当提高要求,看图写一段话,尽可能多的用上所学的成语。这样不但提高了成语积累,还提高了成语的应用能力。
另外还可以开展“成语故事比赛”,根据成语即兴表演,或“表演猜成语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开展活动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选择,所开展活动的要求不能高于学生的能力,否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产生恐惧心理。在活动中还应设立“评委席”,让学生来担任评委。总之活动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
当然,教学方法并不能一概而论,成语教学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多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⑵《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第二版
⑶《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12期
⑷《陶行知教育名篇》2005年教育科学出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 吴立贵:《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二版
[4] 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第34页
[5] 乌申斯基:《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96页。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