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古诗——传统文化中的美丽一页
发布时间:2014-04-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林亚

                 古诗——传统文化中的美丽一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本色、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繁衍的基础,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仍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其责任就在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在吸取精华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基于此,本文仅就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在古诗中的渗透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古诗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的语文教材,都将古诗的教学列作了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特别是湖南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将默写古诗做为不变的大题,由此可见古诗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对于古诗的学习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古诗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洗涤心灵,提高修养。
传统节日蕴含的情感在古诗中的渗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对舶来品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的圣诞节。杜牧有一句诗:“千秋佳节名空在。”其本意是说开元年间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及至晚唐,这个节日徒剩空名。如果把此句中的“千秋”误读成“千年”之意,那么这句诗倒可用来形容当今的情形:流行千年的佳节已经徒剩空名了!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也是现代中学生和教师的一种悲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应大力借助于古诗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在当前我们2006年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六本书中,而古诗词就有37篇。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大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情感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最重要课程。
诗本“穷而后工”,讲究意蕴深长、悠远。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其诗作中的节日往往与其情感有关。例如苏轼曾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满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又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说出了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在佳节来临时的惆怅和愁怨!王维一生写过无数好诗,这首写于十七岁的少作无疑是传诵最广的一首。后人评说此诗,往往着眼于后两句构思之妙,其妙处就在于它说出了人人心中所有,却又人人口头所无的真情实感,同时又写得如此平淡无奇、质朴无华,以至于我们不再觉得它是警句了。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中,去深深的挖掘、体味诗人隐含于节日背后的尚心悦事、或痛苦、或忧愁,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这样就延伸了学习古诗的外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同时,使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在古诗中的渗透
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构成的,其传承的文化色彩极其浓厚丰富。而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折射出了其民族生活的轨迹。而现在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里,我们学生的头脑中又会存有多少的民俗文化呢?为此,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应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这一天,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寄托。通过对古诗内涵的层层深入,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当然,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还需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文化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许多的了解。他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的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会知道元宵灯会和吃元宵;端午吃粽子;除夕大团圆,吃年夜饭;春节放鞭炮等许多传统文化习俗,更会有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的由来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学习古诗而引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尝试。学生知识丰富了,学习方法灵活了,会更愿意去观察生活,从而更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理解传统文化之民族气节在古诗中的渗透
众所周知,每一首古诗都寄托着诗人一份情怀,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快意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中的梅、兰、竹、菊等事物都会寄托诗人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精神风骨,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让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出身贫寒、才华横溢的李白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时,他愤然的在文章之中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他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教学郑板桥的《竹石》,先动情地告诉学生诵读时想象的画面:瘦弱的竹扎根在贫瘠的石逢中,生长在陡峭的石崖上,被狂风、烈日、雨雪一次次无情地袭击着,竹子一次次被击伏在地上,又一次次迎着风霜雨雪倔强地昂起头。再让学生了解到当时诗人因为给老百姓求情救济而得罪了大官,被百般刁难,最终被罢官。两位诗人在古诗中分别表达了自己永不屈服和不畏强权的风骨,古诗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这份敬仰与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综上所述,古诗不仅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美丽的一页,其散发的魅力、折射出的精神、蕴育的灵魂将会永恒的扎根于传统文化之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