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弘扬
发布时间:2014-05-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静芳
让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弘扬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从诗经、楚辞到先秦散文,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浓缩积淀在其中。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中国的立国之基。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文。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由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是弘扬民族本土文化的主渠道之一,传统文化是要靠语文教学一代弘扬下去的,并且在弘扬的过程中应加以选择性的吸收与能动性的扬弃,以便不断的发展、超越与创新。《新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见注重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在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中进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适时渗透,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因此,笔者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中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是我们祖先无穷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汉字的表意属性决定了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之一(文化事象即关于生产、生活、文娱、制度、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的总称。),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载体。自汉字诞生之日始,汉字就是传统文化最亲密的同胞兄弟,“先民造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汉字为反映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而生,而后在其几千年衍变过程中,汉字不仅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更是因为它先天具有可视性和意象性,从而能够嵌入传统文化的七筋八脉并交融于无形。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汉字从外形上就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能发出闪亮的光芒,两个合在一起就会变得更亮了,这就是“明”。又如“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尽责地奉养父母,毫无怨言地照顾父母的意思。再如“聪”字左边是“耳”,右上边两点代表“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右下方的心代表“脑子”。四件宝贝合起来就是“聪”。“聪”字后面再加个“明”字表示这四件宝贝要日日用,月月用,这样就会“聪明”起来了。汉字的这个特点很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觉得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观念。例如,我帮助学生记忆“好”字是这样讲的:“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就是男女生活在一起组成家庭,生活就“好”了。教学“美”字,就是讲羊大则味美,它的本义就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美好”的意思有所不同。又如教学部首“礻”时,我告诉学生:“示”最初是神的意思,甲骨文本作“T”,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至高无上的天神;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分别代表日月星。汉字中凡与祭祀神明有关的字大多以示(礻)为部首。比如:祭(意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祐(意为神灵维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禅(意为古代帝王辟基祭地)等,这说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安排和支配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散。还有“红、绿、线、纱、细、纺、织、绣”等字,形旁都是“绞丝旁”,包含了染色等与纺织有关的一些概念,说明丝织品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纺织品。……
由此可见,汉字的识字教学可以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进行形义联想,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祖国的“汉字真奇妙”,感受中国汉字的丰富内涵,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这也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解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
二、在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我国的文化精萃,它不仅仅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更能让我们透过他感受到一个人的品质,一种做人的态度。大家熟悉的歌星谢晓东,不是在《中国娃》这首歌中一直唱:“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常言亦道:见字如见人。能写得一手正确、工整、漂亮的好字,必定是经过了一番刻苦、认真的训练,这样的人工作起来也会有耐心、肯吃苦。但是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日益普及,现在的不少学生已经不再重视钢笔字书写练习了,所以一些学生的字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有的细小得如蚂蚁搬家,一个个挤在一起;有的像被抽去筋骨,东倒西歪,瘫成一片;有的张牙舞爪,似一群刚出笼的螃蟹……
由此看来,这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误。所以,教育孩子写个字,怎么起笔,怎样布局,都要一丝不苟,其实这就是教育他们今后要一丝不苟地工作。这应该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虽然现在小学低年级提倡“多认少写”,但对目前暂时不要求“会写”的字,今后还是会向学生提出“写”的要求的。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认写并重,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写字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此外,汉字是表意文字,自甲骨文出现至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表意文字的一大特征是书法艺术,这一艺术,是如今的电脑所代替不了的。然而,如果写字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就失去了光泽,甚至还有后继无人的危险,这将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现在,新课标在科目安排上为写字教学留下了一席之地,但如何耕种好这块地,使之更好地开花结果,却还是一片空白。翻开学生的习字教材,薄薄数页真的能承载起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书法艺术吗?这很令人担忧。因此,要保持这个历史传统,就应该从小抓起,指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手势、写字速度、动笔方法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练就扎实的书写功底,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最终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从中体会到汉字的美。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书写好汉字还能练就做人态度,我们教师应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三、在古诗句诵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低年级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诵读法也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更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我们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
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本中的名言名句能诵读成诵。其次,传统经典内容很多,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具体内容和时间,比如利用晨读、阅读课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让学生懂得了人要承担的责任……
在诵读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对诵读内容稍稍讲解、粗粗梳理并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趣味解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利用故事学习古诗词,学《静夜思》讲《李白思乡》的故事,学生在读故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再读古诗,就别有一番滋味。我相信在这样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进入诗中的意境,从中得到一定的激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这些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外来文化正在抢夺我们传统文化的阵地。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已经被年轻人放在 “被遗忘的角落”,而外国的情人节、圣诞节却被重视起来;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在孩子那里更是“难以启齿”,反而对肯德基、麦当劳、比萨等“情有独钟”。此外,有些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在 “成语”、“俗语”一类的破碎形式上。有些孩子甚至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不少孩子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的传说之一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基于这样的原因,又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与传统文化有关,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课文《闹花灯》、《立夏节到了》,有关姓氏文化的课文《你姓什么》,有关汉字文化的课文《象形字真奇妙》等;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间传说故事的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望梅止渴》,有关节日习俗的课文《粽子》等。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这些课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节日的传说以及与节日有关的文人墨客和文学作品,来感悟传统节日所包涵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教师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图片或讲解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内容。比如教学课文《粽子》时,可以联系端午节的传统节日,说来历,讲习俗,让学生了解传说屈原因报国而含恨投身汨罗江,人们包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到江里,祈求江里的鱼虾吃粽子而别伤害屈原的尸体。直到现在只要一到端午节,老一辈子还都会包粽子吃,目的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们后来还划着小船到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现在端午节赛龙舟习俗的由来。教师给学生将这些,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的热情。
此外,传统文化是厚重的,低年级学生见识不多,但充满好奇,如果用讲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奇闻轶事等方式,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如:利用午饭后的十分钟时间每天给学生读读《中华五千年》、《古代神话传说》、《中华成语故事》等课外书,还可以给学生讲讲:我们为什么把咬文嚼字、反复斟酌叫“推敲”?“名落孙山”是名字落到深山里了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指的是怎样的人?“妙笔生花”讲的是谁的故事?“江郎才尽”是哪个江郎?“胸有成竹”为什么不能解释为“胸中有一根竹子”?……这样也能够或多或少地弘扬一些传统文化,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合适,而且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这些小学生也容易接受。
总之,只要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教给学生实用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那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可行的,并且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的效果。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