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发布时间:2014-05-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方燕
提及传统文化,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不是很明白。他们觉得是不是古诗、古文、古代文学常识就是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时候,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考试的工具。
再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而面对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孩子,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效的,高效的结合,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觉得在传统文化已然回归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再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而面对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孩子,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效的,高效的结合,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觉得在传统文化已然回归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小学生年龄小,最易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作为一个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肩负着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注意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责任。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更行之有效呢?对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感受文化于氛围中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平时除了古诗,其它内容接触很少,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没有什么生动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怎么让孩子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在我们工作中被列到了首要位置。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教学中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浓浓的氛围,那么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心理和思想上自然就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
1、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教学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三字经》中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涵盖,同时也教育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甚至于方法。《论语》也是这样。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推动,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和动力。
2、利用班级文化的布置
作为语文教师,而且也是班主任,我觉得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布置是一个机会。平日,我在班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极力将其设定为我班的特色教育并进行发展。例如,定期让孩子合作制作传统文化知识小报,将自己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传统知识整合,内化。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然后我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张贴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布置。这样孩子就被班级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着。
二、回归文化于课堂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呢?
诗歌是小学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文学经典的一种形式。其实诗歌中所涉及传统文化知识非常广泛。挖掘出其中的传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更有兴趣。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还可以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 “桃符”就是一个很好的传统知识。我向学身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后,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内化文化于生活中
每每在谈论教法的时候,我们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对孩子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考试,想以此取得多高的分数;也不是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夸夸其谈的谈资,这些都太功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去内化其中涵盖的仁义道德,处世之法。把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
一、感受文化于氛围中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平时除了古诗,其它内容接触很少,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没有什么生动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怎么让孩子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在我们工作中被列到了首要位置。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教学中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浓浓的氛围,那么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心理和思想上自然就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
1、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教学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三字经》中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涵盖,同时也教育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甚至于方法。《论语》也是这样。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推动,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和动力。
2、利用班级文化的布置
作为语文教师,而且也是班主任,我觉得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布置是一个机会。平日,我在班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极力将其设定为我班的特色教育并进行发展。例如,定期让孩子合作制作传统文化知识小报,将自己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传统知识整合,内化。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然后我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张贴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布置。这样孩子就被班级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着。
二、回归文化于课堂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呢?
诗歌是小学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文学经典的一种形式。其实诗歌中所涉及传统文化知识非常广泛。挖掘出其中的传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更有兴趣。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还可以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 “桃符”就是一个很好的传统知识。我向学身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后,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内化文化于生活中
每每在谈论教法的时候,我们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对孩子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考试,想以此取得多高的分数;也不是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夸夸其谈的谈资,这些都太功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去内化其中涵盖的仁义道德,处世之法。把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