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4-10-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潘兴芳

 

  摩罗先生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和民族自强的高度,呼唤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对此,吾举双手表示赞成。 
  其实早在去年,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撰写的《21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文提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两大设想,其中第一点就是涉及到教材内容的改革,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应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为主,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和背诵,把这些民族经典文化在孩子记忆的黄金年龄牢牢地生根。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真的有点担心,当前的以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材是不是合适?小学生是背诵的最佳年龄,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白话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上,不知有没有专家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即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究竟哪种教学内容更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就我个人看法,好像更加倾向于以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价值。 另外,作为一个成人,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期,那就意味着将来的学习是一种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这也是长期困扰我的问题。说实话,我几乎每天在背诵一点古文,但是这个付出和收获实在不成正比。学习一种东西都有一个关键期,这是我们教育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因此,摩罗先生提出让民族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首先是一种尊重科学的表现。 
  其二,我还认为,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是跟我们的教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论上专家都在呼吁要回归诵读涵泳,回归默读思考,而分析与对话正在浪费着宝贵的课堂时间,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我们年试想,如果能够让经典文化作品占据中小学语文教材,那么完全可想像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必定是书声琅琅,必定是议论纷纷,学生质疑多,探讨多,自然课堂收获多。而现在的语文课说句不中听的实话,都是在学生已经懂的地方兜圈子,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学生读几遍就能懂,已经激发不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了。我们希望教材应该高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教材内容过于浅显,没有一点思维的挑战,这样的教材也不是最理想的。 
  第三,让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复辟,意味着排斥现代白话文呢?这是不是跟鲁迅、胡适等人当年的文化主张背道而驰了吗?是的,从现代语文教学目标来看,应该培养普通的劳动者,而不是风雅文人。对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推广白话文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学术态度是融合而不是对立,总是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永远是两败俱伤的。古人讲,合则赢,分则败。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上我们可选择灵活的道路。至此,我联想到了十多年前在无锡教育学院大专函授的那位刘桂秋老师,他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上采取了课堂上重点学习传统经典作品,课后自学现代经典作品的方法,很有创见也很有效果。  
 第四,让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处理好语言学得和生活习得之间的关系。生活处处是语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习得的是大众化的群众语言,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课堂上呢,学生下功夫学习陌生的传统经典文学,改造语言体系,锻造语言品质。使两种语文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由此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最基本的教学问题:什么样的语言不需要教,什么样的语言一定要教?我想大家肯定都能不假思索的回答:生活中的语言不需要教,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学校。而那些陌生化的语言必须下功夫学和记。这就是学得与习得的问题。   
第五,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香港和台湾地区比我们内地要警醒得多。在香港的那些药店里,柜台里陈列的一般都是民族品牌——中药产品。台湾没有去过,但是在研究台湾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古诗文在试卷上的比例,稍做统计,传统经典内容超过了60%。为此,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音乐人制作的音乐作品流行的时间比较长,大概这就是从小受经典文化熏陶的结果。
再看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他的作品中里包含着多少传统文化的东西。    因此,我个人是极力主张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至少有以上五点意义:教材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契合了中小学生长记忆短理解的年龄特点;回归了语文教学最本质最朴素的教学方法;协调了语言学得和生活习得的关系;整体建构人的全面素质,改变人的未来气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