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在央视10套开始热播,至今已有近八年的时间,它是带着宣传传统文化的使命来的,对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全民关注的文化现象。在大众已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更是具有深远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近日,笔者在讲荀子的《劝学》时,竟有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习古文啊?还得背诵,古人真是有病,写这么多文章来折磨我们。”不只是孩子,现在的大人们也是十分崇尚过圣诞节,情人节,看韩剧......
面对着这些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 了解课文时代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高中语文所选取的古文大多是经编者再三斟酌的经典作品,大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篇。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么多精品,在教学中如何着手?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如在《过秦论》的教学中,我就注意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 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生产遭到迫害;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甚至到了“易子以食其骨”的程度,战乱使人口锐减,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汉文帝时代,虽然被称为“太平盛世”,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观察力,看到了封建王朝潜伏的危机,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劝汉”,主张施行仁政,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他的观点也有阶级局限性,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通过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进取精神和改革现实的积极意义。
二、 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师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我向学生总结出韩愈三点进步的“师道”思想: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 ”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师和弟子的关系的是平等的,倡导和传播古人的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的思想,让他们对老师的理解有一个新的认识。
三、 返朴归真,在诵读中体验古汉语魅力。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她精练、优雅而且丰盈;汉语古典诗文所具有的韵律美感,是其他任何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像在《过秦论》中,有人做过统计,文章大约用了三分之二的排比和对偶句,一泻千里,读起来琅琅上口,这么好的文章应该舍出时间来让他们多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可以采取齐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背诵的形式。
四、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情人节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中国还有一个七夕;中秋节可以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对月亮文化进行探幽;元宵节可以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美丽的汉语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