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三个环节
发布时间:2015-01-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军艳
摘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我们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本文集合一线教学经验,从认知、积累和实践三个步骤进行分析与解说。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认知;积累;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语文针对小学生教学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知到,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将渗透分为认知、积累和实践三个步骤才能引导孩子成功迁移知识,生成能力。下面我们展开进行分析:
一、强化认识
教学过程中,一提及传统文化,同学们常常想到的是诗歌和寓言等他们从教材上直观地认识到的内容,这其实只是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之一。传统文化包涵的内容很多,我们大致分为形式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来说一下怎样强化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1.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最常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就是诗歌与寓言。但是给孩子们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仅仅是让他们背诵和默写,我们还要从古诗或寓言中进行挖掘、拓展和引申,让孩子们探析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我们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除了背诵以外,我们还要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将当时的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来感受作者的心情,从而启发学生认知古时的抒情方式和描物状景技巧。
2.精神层面
古人语:诗言志,歌咏言。小学阶段见到的传统文化诸如诗歌、故事和寓言除了朗朗上口以外,我们好要指导孩子们深入探索精神层面的含义,从而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比如学习《卧薪尝胆》不但让孩子们学习到越王勾践战败后不气馁,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将吴王夫差骄傲蛮干作为反面教材让孩子们认识到骄傲自满终会导致失败。
只有从形式和精神层面两方面入手,我们才能深入挖掘进行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全面传承传统文化。
二、丰富积累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在教导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知识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强调量的积累,这样才能为质的飞跃奠定基础。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不拘一格,广泛采用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来。学的多了,同学们自然而言就会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使得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三、实践拓展
文化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我们可能会将传统文化拘泥于背诵和考试中,我们一定要打破这个桎梏,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带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到课堂外、生活中去实践和体验。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就曾以中秋节为契机,带领孩子们联系现实生活来体味传统文化内涵:我们通常以怎样的方式来过中秋节?你知道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吗?同学们经过查询资料,以讲故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分享中秋盛况。这样一来让以前不重视中秋的学生也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中秋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导大家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才能进一步全面学习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佩英;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弘扬传统文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