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化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在教学中去发现、开采、渗透。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更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结合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传播并积淀传统文化,以书法教育为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观念等优化策略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古诗文;书法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据调查,当前我们上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但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合适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一岁最强,一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和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够对所讲述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会写字,写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力求做到美观的大方。
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的引人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至口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有多大,好多古诗无沦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同时好的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各哭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古诗词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渗透传统文化。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故事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教师可以将自己塑造成陆游,讲述自己做这首诗时内心所想及蕴含的情感。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如《忆江南》这首词,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江南艳丽的春景,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不用老师讲解,学生就很自然地走人了美丽的是个境界中。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诵读各哭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另外也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精粹”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知识。
2、重视诵读,情感教育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根据《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我所说的诵读不是简单的熟读。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诗歌,直至熟读成诵,可是却很少去对这种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拖着长音有气无力的“唱读”,这种朗读没有实效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就是给我们老师指出了朗读教学的方向,也就是在指导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情感如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不提高了文化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等中华传统美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