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弟子规》,学传统美德
发布时间:2015-06-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潘兴芳
古人曰:童蒙养正,是古人在小儿读书之前的必修课。用现在的话说,要做事,先做人,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后才读书。当今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大多注重孩子的智力、成绩,而对德育方面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付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自我为中心、骄横跋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为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011年秋,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及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从孩子们刚入学,我就决定用《弟子规》来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
一、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总叙内容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从中可以看出它有三个显著性向度:情感、生活、文化。情感向度旨在优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质,生活向度旨在指导受教育者的生活,文化向度旨在传递中国人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三个向度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同时又各有其独立的价值。三个向度中,情感向度是第一位的。其中“入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悌”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不正是我们今天基础教育领域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指导精神吗?因而,《弟子规》既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荣传统,又着眼解决当前教育中的问题,以学习为主,侧重德育。是内容广泛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优秀的德育教材。其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发展中的规范,以更有效的德育手段,为新世纪培养人才。同时,就其形式而言,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易于记诵。
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与起点。“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的人肯定是一个无德之人,一个品行优秀的人,必然是孝敬父母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去爱,他怎么去爱大众,去爱社会呢?因此,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孝敬父母,这是教育的首要责任。
《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从诵读的要求来说,何其容易,但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喊了孩子许多遍,孩子还磨磨蹭蹭的;父母交代的事情不愿做,还怪父母为什么不叫别人去做;父母责备一句,根本不能够平心静气地去接受。记得有次我问孩子们“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
因此教学时,我结合“入则孝”这一章节的内容,给学生讲“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像老乌鸦抚育小乌鸦一样,非常艰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我们不能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我们要知恩、报恩。
知恩就是教育孩子们要知父母的怀孕之恩、生育之恩、养育之恩。
报恩就是要求孩子们及时行孝。只有学会了感恩,孩子们才会更珍惜拥有的一切。有的小朋友说等我长大了有工作了就去抚养报答父母。世人说:“什么都能等,只有孝敬父母不能等!”教育学生从现在就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尽己所能地为父母做一点事。父母叫的时候,要立刻答应;父母让做的事,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德有伤,贻亲羞”,教育学生从小就要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绝不能让父母担心、蒙羞。
让孩子们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只有让孩子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报恩,知道孝顺了父母,他们才会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感受社会的美好,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体贴、爱护身边每一个人,让自己身旁充满和谐与温暖。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离学生的生活甚远,语言也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生读诵《弟子规》时既不能停留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层面,也不要走向讲深讲透,深刻理解的误区,要引领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逐步去感悟、内化。
学期一开始,我在教室内张贴了放大的《弟子规》全文挂图,每天早读课,我先指着挂图上的字带着孩子们读,然后让学生自读,齐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分组赛读,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带领学生读诵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图片,给学生讲一讲其中的意思,用历史和现时的人与事来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为及时梳理背过的内容,我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把40分钟的时间划分为读、背、说、讲四个阶段,让学生在读背的同时,能够说一段《弟子规》或讲一个与《弟子规》有关的小故事。
多变的读背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背诵热情,因而学生的背诵进度也很快,一个学期下来,我班45人中有37人能背诵《弟子规》全文。在2011年12月份,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诵读《弟子规》学传统美德”背诵比赛活动,对于背诵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在学生会背的基础上,为了训练学生的能力,进一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我在每周班队课上抽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展示:或背诵弟子规,或讲个弟子规的小故事,或画幅弟子规的图画。这样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弟子规》的理解,也使孩子们收到了情感和艺术上的熏陶。
现在《弟子规》的内容及内涵应该说是已经深入到我班每个学生的心灵中。这种感悟、内化的过程是在教师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的情况下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结果。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背过,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弟子规》,边学边做,边做边改错,做到“德日进,过日少”,善于变通,活学活用。
比如学习,我们平时常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很笼统。如何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弟子规》“余力学文”一则从读书方法到读书计划,从如何做笔记到如何请教问题,从读书环境的布置到写字的过程,从读书后书籍的归置到修补,从读书的选择到读书的效果,详详尽尽,具体细致。学生只要照着做,一定会大有收获。
比如哪个学生的父母或亲人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我就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来教育孩子,要求他去照顾亲人,关爱父母,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善良和关爱他人的心。
我在平时与孩子接触过程中,经常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看他们的坐立行走,出入进退是否符合规范。他们做的不好时,我就用“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督促他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如某个学生迟到了,我会用“朝起早,夜眠迟”来提醒孩子珍惜光阴。
经过我用《弟子规》中的道理反复教育,我班许多同学的品德、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陈天杭同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更是对他疼爱有佳,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奶奶说:“以前他在家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摔砸东西,学了《弟子规》后,他变得懂事多了,再也不发脾气了,还经常帮大人做家务。”从这件事上我更深刻体会“孺子可教”这句话。有一天,我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作业本,课代表不在,旁边好几个同学都争着去,一个学生还说:“老师,《弟子规》上说‘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又如学了“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节后,有的学生家长反映:以前孩子衣服稍微旧了点就不愿穿了,现在衣服洗得发白了,孩子还乐意继续穿着。
“文以载道”,寓道于文,是儒家教育中的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弟子规》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为人子弟立身处世的规范与要求,使得儒家德育进一步向生活德育转变。通过半年多《弟子规》的教学,我看到了学生们从《弟子规》中学到了很多实在的做人准则。学生见到老师会行礼了,“老师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多了;打架,骂人的事件少了,车上让座,拾到东西上交的事也不是新鲜的了。《弟子规》对于提高孩子的德育素养,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能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