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促进课堂教学工作
发布时间:2015-09-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晓丹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促进课堂教学工作
王丽全
    传统文化,统而言之,亦可称为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国学虽然源远流长,品类丰盛,但主要是以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家学说和墨家、法家等学说为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学自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上自王朝政治,下至百姓日用,无不以儒家的价值理念作为运作和操盘的准绳。虽然历史绵延,朝代更替,但儒家一家独显的至尊地位一直到清季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散文、小说,笔记等各类文学体裁中的名家名篇,绝大多数都是信仰儒学的仁人志士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对于宇宙、国家、人生的价值观念的传世之作。当然,国学经典也包括屈原、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孙子等人和学派的优秀作品。
    到了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文化的、政治的、革命的运动的强烈冲击,几乎承担了国运衰败的主要责任,到了20世纪的60、70年代传统文化更是遭受了颠覆性的致命打击,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形态一变而为裂散的、漂浮的文化碎片,在十多亿的中国国民心目中不复有任何权威和价值,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部门和各大媒体不但对其不屑一顾,而且必欲扫荡殆尽而后快。幸好到了80年代,这种局面才开始得以扭转,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已是一片狼藉,这种状况距离今天才近三十年。
    这二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审定的我们的小学和初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不是没有把古文列为教学篇目,屈原、李白、杜甫的诗歌名篇,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优秀的本纪和列传等,几乎在每一个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都可以看到,记得文革以后恢复高考的1977年的首次全国和各省市高考语文卷中,都无一例外的出现了古汉语阅读和翻译的试题,那么,能不能据此就认为,重建传统文化工作从那时已经自上而下的展开了呢?今天来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重建流失的传统文化是否多此一举呢?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应该是否定的。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字,口语和书面语,语言和文学的教和学。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汉语和汉字来进行阅读表达和交际。像现代人的生命是古人生命的延续一样,既然现在的汉字是古代汉字的延续,现代人的口头汉语也是古人口头汉语的延续,那么学习古汉语作品只是在语言和文字的训练中是必须的,在对中国历史典籍的阅读中是必须的。除此之外,当时主持教育的人们,是否还想让古汉语篇目的阅读的和学习承载更多的意义呢?笔者不得而知。至少笔者在二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没有从教育领导部门获得过明确的在语文教学中重建传统文化的命令和指示。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开始,中国传统文化被列为革命的对象,直至1978年。已有近七十年了,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毁灭传统文化的运动进行到了极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有它的必然的惯性的,什么过程能戛然而止呢?何况是思想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以今天的现状看来,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整个社会对于它的相应判断大致有两种:一是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多年中,中华民族文明传统的深厚底蕴已经充分展现,并且必将通过我们的奋斗在实行现代化的同时,完成其现代的转型;一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传统的断裂已经无可挽回,我们注定了是“无根的人”。
    就像上一世纪初,传统文化痛遭围剿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一样,上一世纪末期,传统文化的重建和兴起,也不是偶然的。在国际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作用,为了消除其负面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大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促进了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文化发掘和研究。在国内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变唤醒、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同时又遇到了在文革一代、文革后一代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人生信念、理想信仰和道德修养中出现的问题,遇到了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于是朝野上下便都思考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重建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则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是说,在教会学生正确熟练有效运用母语进行交流阅读写作之外,通过深入发掘所学文本深厚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前两年,国家教育部又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贯彻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这两个纲,更是使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重建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在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重建。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仁”和“义”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什么叫仁义?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仁者,爱人也,义者,担当也。仁者爱人的核心要求是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以人的生命为世间的最高价值;义者担当的核心要求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为了拯救人的生命,应不惜代价尽力为之。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就可作为语文教学文本的古代文学作品而言,更是博大精深。自《诗经》《楚辞》以来,名家辈出,佳作如林。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戏剧小说,辞采彪炳,蔚映百代。品类丰盛,卷帙浩繁。这些名篇佳构,历百代经万世,深深地浸透和融汇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情感体验,也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和人性美的集中体现。值得每一位寻求中华民族的母语之根和文明之根的现代人高度重视,努力传承与发扬光大,并籍此重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同时,传统的文化又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成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对母语的修养,文化的积淀,人格的塑造,伦理道德乃至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含英咀华,学一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提高自身的涵养素质,促进课堂语文学习。既有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进步,又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重建传统文化既是语文教学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优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