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5-09-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红梅

        一、模式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流程图

(一)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基本理念
我校开展的“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旨在改变就字讲字,将汉字作为抽象符号的识字教学误区,抓住汉字表意为中心、形义结合的本质特点,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引领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汉字学知识与小学识字教学有机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典型字例的音、形、义形成过程的探索,将生活经验和汉字学习建立起联系,激发识字兴趣,传递汉字文化,提高识用能力,实现减负增效。
字源识字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研究目标是强化学生科学识字意识,掌握辨字用字本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小学字源识字教学界定为:是指教师引导小学生在生活化、形象化的识字情境中,对一定数量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音、形、义演变过程进行解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强调汉字文化传承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
1.适切性原则
小学生认知水平决定着字源识字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揭示典型汉字的构字规律,要充分考虑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呈现方式应力求符合儿童认知心理,从儿童实际出发,不拘泥于汉字的原始理据。
2.科学性原则
字源识字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空间知觉在小学生汉字认知中起重要作用,表现为形状知觉以直观为主,方位知觉以上下结构的区分为佳,字源识字教学要努力帮助学生在抽象“字形”和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正确理解字形、字义之间的关系来完成字形识记。字源识字教学要遵从汉字本身的规律,把握汉字形成的特点,通过科学解读汉字,彰显其文化内涵。在抓住汉字本身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注重识字方法的灵活性。
3.文化传承原则
字源识字教学要通过对文字丰富内涵的探究,让学生感知祖先的聪明才智,感受汉字的严密体系及其形体美,借助汉字形成(即音、形、义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华文化的生成与传承,在汉字的演变的探索过程中,渗透做人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悠久民族文化的挚爱。
(二) 小学字源识字教学模式流程图
二、流程图解析
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独特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划分了字源识字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描绘了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设计了网络支持、个性学习的三个节点,明确了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三个目标。
(一)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终极目标
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了以科学性为前提的情趣识字、自主识字、高效识字的课堂教学目标。字源识字课堂教学实践已在全校铺开,低年级重点运用图形的方式将识字教学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将实物与汉字建立起联系,识记字形、字义和字音;中高年级主要运用字族识字和字理识字方法,通过字形、字义演变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深入了解主动识字。
(二)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按初始识字、再现识字、拓展识字分为三个阶段,以引导学习、提供路径、合作探究、评价提升为序设计了实施流程的四个环节。初始识字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语文教材和《汉字天地》识字校本教材进行识字学习,在随文识字基础上,直观展现汉字演变,探索汉字构字规律;再现识字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字源识字路径:识字教材和识字平台,组织学生在独立识记基础上开展组内合作,分享学习所得、解决识字困惑,再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共享巩固学习成果;拓展识字阶段通过综合训练和适度评价,总结识字方法,提升汉字文化,达成传承文化基础上的识用结合促进阅读目标。
(三)字源识字课堂教学解决了三个问题:形义结合的汉字特征、学生认知规律),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字源识字教学依据汉字特征,坚持形义结合的记忆方式,保证了科学性,增强了趣味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抽象文字与具体生活有机结合,通过记字有据、用字有理的实践体验,激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内在兴趣,并提升了学生学好用好汉字的自信;抓住识字教学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统一的课程属性,一方面借助探究文字生成与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识记,提升学生识字用字能力,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了汉字形成与演变过程中蕴含的文化特质,熏陶学生产生学汉字、知汉字、爱汉字、爱中华文明的情感。
三、教学案例:
为促进学生高效识字,我们以关注学生的识字兴趣,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依托网络手段为基本前提,开展了字源识字课堂实施模式研究,并积累了一批字源识字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一: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册识字课《两个又字做朋友》一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字源识字教学资源,通过了解“双、众、炎、晶”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会意字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同时认识了事物,促进了生字、词语的牢固识记,体现出语境识字、字源识字特点。
1.学习“双”字
(1)读句子学生字
师:我们接着来学习生字“双”!找一找“双”字在儿歌的哪句话中,读一读。谁来读?怎样记住“双”的字形?“双”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的有道理吗?伸出你的一双手,齐读这句话:“两个又字做朋友,好像我的一双手。”
请同学读、读后观察“双”的字形特点。做动作体会“一双手”。
(2)利用学生成长乐园字库资源,进一步理解“双”与“又”的关系。
师:两个“又”字组成“双”,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写这个字时,也是这样想的吗?“双”字是怎样演变的,你看懂了什么?
(3)利用《汉字天地》校本教材资源拓展运用
师:齐读这句话,“两个又字做朋友,好像我的一双手。”除了说“一双手”,还能说一双什么呢?
看图口头填空:一双(  )
2.学习“众”字
(1)结合图片了解“观众”
师:好了,学会了“双”字,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这是咱们学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时的照片,许多同学正在观看节目。
出示词语并读一读:许多 观众
师:三个生字中谁的字形很特殊?怎样记住“众”的字形?
读儿歌中的句子:三人一起就是众,许多听众和观众。
师:孩子们,看节目的时候,我们是观众。那什么时候,我们是听众呢?
(2)播放音乐了解“听众”
师:对了,现在我们就是听众。(再读句子)知道什么是“听众” 什么是 “观众”了吗?那考考你们!
(3)听老师读句子,选词填空:
①听众     ②观众    ③众多             
木偶戏开始了,台下坐满了小(    )。
(    )朋友们,今天的广播节目到此结束。
3.学习“炎”和“晶”
(1)观察字形猜字义
师:大家真棒!看一看,还有两个生字没有学?这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特点?你能从字形猜出“炎”和“晶”的意思吗?
(2)结合儿歌中的句子体会字义
师:他们猜的有道理吗?大家读读儿歌中的句子想一想!
火上加火就成炎,夏天炎热冬天寒。
三个日字组成晶,星光闪闪亮晶晶。
(3)利用学生成长乐园字库资源感受“炎” 、“晶”演变过程。
我们来看看“炎”和“晶”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就知道自己猜的字义对不对了!看完“炎”(“晶”)字的演变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儿歌中的这两句话。
(4)利用《汉字天地》校本教材资源拓展运用
看图口头填空:亮晶晶的(    )
4.回归整体,拓展识字
师:我们从这首儿歌中认识了许多生字。请大家打开书,齐读一遍这首儿歌!
师:你还知道哪些字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字?
指出同形会意字造字规律:两个表示数量增多,三个表示特别多。
案例二: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起始环节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课题的同时,随机学习生字“壁、虎、借”,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引导二年级学生利用学校字源识字教学资源,自主识字,充分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从“谜语”导入新课:身体扁平四肢短,模样虽丑本领大,脚有吸盘墙上爬,专吃蚊子人人夸。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和小壁虎有关系的课文,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
2.板书课题,学习生字
(1)生随师书空:壁、虎、借(写完 “壁、虎”时读读这个词;写完课题时引导学生按照完整、清楚地读读课题:谁、干什么?读清楚)
(2)引导学“虎”:
①演示“虎”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文化。
师:看来“虎”是从老虎的样子变化来的。
②学习“虎字头”:组织学生交流识记“虎”字形的方法;介绍“虎字头”,并书空;跟随“成长乐园”完整书空“虎”字;引导给“虎”组词。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虎”的字音、字形,还给“虎”组了词。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像这样学学另外两个生字呀?
(3)指名当小老师,利用学校字源识字教学资源,带领大家学习“壁、借”。
3.再读课题,质疑导入
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尾巴?结果怎么样?……)
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里呢,快打开书读一读,到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