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让传统文化遍地开花
发布时间:2015-11-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可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动画片,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于是,怎样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加大产铜文化教育的问题,是我们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共同探讨的话题。本学期,我们从发掘教材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帮助学生探寻文化之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留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一、    拼音教学,由“形”生“音”
孩子刚入学先接触的就是汉语拼音。我们在教学时结合拼音字母本身的形,适时渗透语文文化知识,让学生学的有趣。余京艳老师在教学拼音e时,会根据它的形,诵读古诗《咏鹅》给孩子听。教学拼音“o”时,文中出现的时公鸡朝天打鸣的图片,余老师会结合图片给孩子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华励志的优良传统也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    字词教学,由“表”及“意”
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教研组的老师们有时会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有时会安排书法教学进入语文课堂,总之,在引导孩子学习汉字时能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魅力,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渗透汉字文化。
三、    阅读教学,由“境”入“情”
阅读教学中,我们依然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教学《菊花》时,我们带着孩子一起朗读了李师广的《菊韵》、陈毅的《秋菊》、杜甫的《云安九日》……
四、    诵读经典韵文,由“文”到“行”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每周的校本艺术课就能让孩子们尽情地诵读经典。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此外,教研组的老师们还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