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安塞腰鼓:传统文化在现代
发布时间:2015-11-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方燕

 

安塞腰鼓:传统文化在现代
近年频繁出境让安塞腰鼓受到世界关注。但受关注越多,受到的影响越大。安塞腰鼓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之间找到平衡,任重道远。
  文化之根
  安塞县地处陕西省北部,相传古时候戍边守塞士卒打仗时用腰鼓助威,胜利后用它来欢庆。随着岁月流逝,腰鼓逐渐成为乡村的一种娱乐活动。上世纪80年代起,安塞腰鼓知名度逐渐提升,被国内外知晓,这改变了安塞地区一批农民的命运。
  在安塞,几乎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
  45岁的曹元亮是安塞县小有名气的鼓手。他所在的郭家峁村有600多人。“村里99%的人会打腰鼓,我们从小看到大,自然而然学会了。”他说:“如果出去说自己是安塞人,不会打腰鼓,一定会被笑话。”
  曹元亮的生活因腰鼓而改变。他曾参加过香港回归庆典,国庆50周年、60周年庆典等活动。如今,曹元亮是一名专业腰鼓教练,在清华大学的EMBA课上为管理人才教授腰鼓。
  截至目前,8名安塞腰鼓手被清华大学聘请为腰鼓教练。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安塞腰鼓”正努力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周末飞到北京去讲课,周一飞回来种地。”曹元亮说:“作为教练,一天能赚500元左右,机票学校包,以前做梦都没想过。”
  据悉,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打鼓者头系羊毛巾,腰结红绸带,鼓系腰间,两手执槌,刚劲奔放的舞姿掀起了飞扬的黄土。
  “这个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50岁的鼓手侯良友说。外行可以模仿打腰鼓的动作,但安塞腰鼓是原生态的艺术,不仅需要文化熏陶,还需要感动与投入。
  国际关注
  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向世界打开了了解安塞腰鼓的窗口。
  侯良友当时参加了拍摄。“打鼓的有几百人,吹唢呐的80多人,我现在看还能找到自己。”他笑着说:“虽然拍摄很辛苦,一个动作拍十来遍,但这部电影的确让更多人认识了安塞腰鼓。”
  从1990年开始,安塞腰鼓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国庆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在“中华鼓王”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曹元亮清楚地记得在香港回归庆典上演出的场景。 “那天下着雨,我们把身上的雨衣都扯扔了,要放开地跳。”
  到德国、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参加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的国际文化活动。频繁出境让安塞腰鼓得到了世界的关注。
  2011年2月,安塞腰鼓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表演完毕后观众很激动,不让队员们走,请他们唱支歌。“我们30多人就唱了《东方红》,因为我们是东方人。台下的观众虽然听不懂,但跟着节奏跳起了舞。”参加此次活动的曹元亮回忆说。
  保护困境
  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走上世界舞台。在与现代文化碰撞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
  据了解,安塞目前有各类民间艺术人才3.4万人。60%的行政村有秧歌、腰鼓、民歌组织,农闲时间能随时组团演出,并申请注册了21项111个种类的“安塞腰鼓”商标。然而老鼓手濒临消失。
  75岁的曹怀荣是所剩不多的老鼓手,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年轻的时候一听到锣鼓声,我连饭都不吃就跑出去了。”他说: “现在也一样,人家一招呼我就去,因为喜欢,而且我还有传承的责任。”
  曹怀荣边说边把腰鼓系在腰间,在院子里跳了起来。
  “安塞腰鼓打的还是一种精神。”侯良友说:“现在安塞打腰鼓的成千上万,但味儿变了,打不出我父亲他们那些老人的那种感觉。”
  他担心,一些有难度的传统动作面临失传。安塞腰鼓比起陕北其他地方的腰鼓更出名,但受到关注越多,受到的影响也越大。
  陕西安塞县文化文物馆馆长殷宇鹏说:“目前只能尽量收集资料,保存是保护的前提,把老鼓手的动作拍摄下来,有利于传承。”
  他认为,安塞腰鼓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在偏僻、闭塞的环境下发展,为更好传承,走向世界,必须要做好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平衡。这是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