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传统文化—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5-11-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方燕

 

1谚语是群众口用的固定句,用简单通俗的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言活泼风趣,增文章的表力。谚语是我民族的晶,同在外国也收到广泛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2、俗汉语语汇群众所造,并在群众口中流,具有口性和通俗性的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也称常言,俗三者应该是同义词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文名句、格言警史典故等有关
如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
(一)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二)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
(三)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
(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
(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4歇后是我国人民在生活践中造的特殊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像面,后半截是解明,像底,十分自然切。在一定的境中,通常出前半截,去后半截,就可以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二)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