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1-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秦雯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马杭中心小学 秦雯

随着新的教育改革制度的推出,我国现行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可否认,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和家长对考试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德育、体育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方面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和关注。
    现行小学教育教学的问题
    毋庸置疑,小学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小学教育的好坏,对以后的中学教育、大学教育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我国小学教育经过了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育与德育发展严重失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是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家。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厚而坚固的道德文化遗产,延绵数千年,经久不衰,从古代的《道德经》到现代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在多彩的中华文明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大多数家长和老师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有家长会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如何,在小学课程教学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课程地位,远远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地位高,而且很容易被语文、数学、英语所
取代。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用来充当科学发展的工具的,而是要有优秀的品质,过硬的身体素质,能够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才。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 。德育的缺失是当今小学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家长只看重考试成绩,忽视孩子品德的培养也是促进德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的本质并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作
者认为,应该将教育和训练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并不是一味追求好成绩的训练场。
    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布局不合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与关键,其素质结构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目前,我国师资力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中东西部地区师资力量分布不合理;农村和安市师资力量相差悬殊;乡镇的中心小学又与村级小学无论是师资还是办学规模悬殊较大。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有很多小学教师,还一直沿用老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忽视对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教育教学创新,只看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学习的精神,这用机械式的灌输教学也与当代以人为本的理念想背离。另外,教育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很突出,由于教师缺编和校舍的匮乏,导致了教育布局分布不合理现象突出:一方面,农村小学数量多、规模小,网点分布过于分散,存在许多微型学校、微型班级,严重浪费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安镇小学的“大班”问题严重,给教学活动带来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调整小学学校的区域布局势在必行。
    教育思维落后,教学方式墨守成规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已经势在必行,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但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却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副课,可有可无,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素质教育需要,没有给予其作为一科基础课应有的重视。一直以来,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崇尚的是“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精神,但是这句话在很多学校被教师当成了耳旁风,或者只是喊喊口号,标榜自己有创新精神,真正贯彻实施的极
少。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不少关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通知和规范,宏观上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但是关键问题还在教师本人的意愿和信念,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停的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
    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弱化
    在物质享受日益膨胀的今天,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淡忘了坚强、忍耐、独立、艰苦奋斗等优秀的品格。自立意识是独立人格的保证,是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础。牢固的自立意识对人的一生将起到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时期。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为所欲为,也不可能不遭受委屈和挫折,甚至失败的痛苦,使学生真正懂得不能克制自己的人,不能成大事2。倘若不能培养一个小学生的坚毅品格,必将无法从容应对以后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险阻,不能迎难而上,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培养坚毅的品格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我们当代小学教育严重缺失的一个部分,先辈 “闻鸡起舞”和“凿壁偷阳”的学习精神值得当代学生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与其传统文化相连的,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宝藏和历史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传统教育对我国小学的教育教学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道德是从文化中磨合而出的东西,不是规定出来的,是慢慢成长起来的。道德教育肩负着文化的使命,即传播“文明的精神”。小学生的成长应是成人与成材的辩证统一,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区别但不应对立起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教育的最初含义就是指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修身”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对生命的领悟和个人对道德精神的强调时刻闪烁着耀眼的阳芒。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诸多引人致善、教人向上的精髓: “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 “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品德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加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得到启示,融合现代文明,以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体现时代要求,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改变教育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辈的丰功伟绩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要拘泥于课堂和教材上:徐霞客游遍大江名川,历经千难万险,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徐霞客游记》;李时珍尝遍百草,以身试药,写下了造福后人的《本草纲目》……。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教参,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和探究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或者历史事件时,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对需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法”、“演示法”等教学方式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和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当前所学内容的关注度,增加学生学让课堂教学走出空洞说教,走进“活动课”中来,尤其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活动课,是提高素质教育实效的良好途径。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创新教育手段是保障,创新教育思维和理念是灵魂,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完成教育的使命。
    积极引进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古语有云: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 ”作
者认为,这里的“教不严”不仅仅指的是老师对待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本身的学识不够,或者不能明了的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跟不上,所以,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乐观的性格、努力进取的上进心等优秀的品质,才能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充电,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新的思想和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引进年轻教师,补充新鲜血液,注重“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同时引进,壮大教师队伍。
    小结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起步的基石,小学生尚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这个阶段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大有好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优秀的宝贵财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主要包括: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和激发爱国热情、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有利于树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我们应当充分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不断创新,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并让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我们小学教育过程的始终,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血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