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03-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耿明霞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马杭中心小学    耿明霞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茅塞顿开、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度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吗?媒体出示书名、作者。
2、 这本书中有哪些故事?(1)指名说(2)小结,媒体出示:空城计、苦肉计……
3、 在这本书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学生随意说,相机小结,引出诸葛亮。
4、 媒体出示,见解诸葛亮生平。简单说明复姓,并举例。
5、 简介刘备。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那刘备又是何许人也?
6、 揭题,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 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1)       老师范读课文。(2)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2、 学生自读课文。
(1)       出示自读要求。(2)学生自读。
3、 检查自读。
(1)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这一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A、指名读     B、齐读
(2)怎样理解它们?首先,我们要抓住关键字。课件出示。
A、理解:蜿蜒起伏 (先理解“蜿蜒“) 、疏疏朗朗
B、青翠欲滴   课件出示:“欲“的选项并让学生选择后,说说词语的意思。
C、秀丽宜人 (同上)
D、把这四个词语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问:这段话描写了什么?(隆中的美景)
(3)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谁来读一读这组词语?
A、指名读。
B、理解“结拜“。学生说,老师补充,再拓展(课件出示关羽、张飞简介)
C、理解“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这些词语中,有两个是表示时间的,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正音,理解意思。
D、理解“群雄纷争、茅塞顿开”:怎样理解这两个词?学生自由理解后,课件出示两个词语的意思,再出示相对应的句子,指名读。
(4)再读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词语,一定会读得更好。齐读。
(5)快速浏览课文,把这组词语送到课文中去,它们出现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A、指名回答。B、课件出示:2——4自然段。
三、理清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读2、3、4自然段。
2、这3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什么?指名答。课件出示   板书:经过
3、学习第以自然段。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请以这个为根据,给课文分段。学生分段,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第一段
1、课题是《三顾茅庐》,为什么课文只写了第三顾?让我们到文中找找原因。
(1)生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女生齐读。
(4)读了这段话, 你知道了什么?(前两次没有见着。)
     还知道了什么?根据回答,相机小结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课件出示,板书:原因
(5)小结: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的,拜访的结果又如何?我们且待下节课分解。板书:结果
五、拓展阅读
阅读《补充习题》上《诸葛亮巧使空城计》,并说说从故事中,你感觉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三顾茅庐》教学评价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从欣赏隆中美景入手,走近隆中,走近诸葛亮,通过对三句比喻句的理解,感受诸葛亮的才华。接着通过品读刘备的言行,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最后进行适度的拓展,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一般,精巧有致,张弛有度。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
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老师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了教学的重点。可谓匠心独运。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对《出师表》的拓展让我们看到了“尊重”的回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尊重主体,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自主的,与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上时时展示着老师的信任与鼓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