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文包诗《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03-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红梅

 

9《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掌握本课9个生字的音、形、义,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中诗的反复诵读,体会母亲对孟郊深深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游子吟》)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诗。
(1)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谁先来读一读?
(3)这个小朋友读得真好!读准了字音。
(4)古诗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呢!这首古诗每行5个字,称为五言诗。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二一二,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想一想是哪种节奏。指名读、齐读。
(5)这首诗中藏了三个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①“迟” a、(加一加,尺加辶,只不过“尺”的一捺要变成一点)
b、 “迟”的反义词是什么?
②“寸” a、(减一减,村、对、时等字去偏旁)
b、我们握笔写字时手离笔端要一寸。
③“报” a、“报”右边的笔顺很容易写错,让我们伸出手来写一写。
b、“报”的朋友可多了,请你给它找一找?
(6)学会了生字,相信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谁再来读一读?——指读、齐读
2、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这首诗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第9课。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谁愿意来读一读课题?
(2)课题中的“恩”是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组词。
(3)“恩”的下边是个心字底,因为只有用心(描红“恩”的心字底),才能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1、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打开课本,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要多读几遍。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1)生自渎课文
(2)这篇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五)
——诗在文中也是独立的一段,这篇课文总共有五个自然段。
3、§1:谁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仔细听。
(1)小朋友,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2)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句子: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正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①(出示词卡:缝补)谁来读准这个词?(贴词卡)
②“缝补”的“补”是生字,它是什么偏旁?为什么是衣字旁?
a、谁能来学一学“缝补”的动作呢?
b、是呀,衣服破了,我们要补……功课落下了,我们要补……
c、齐读
③把这个词放进句子中,谁能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2)看(出示:图1),夜深了,(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
②这句话中的“针”是生字(幻灯“针”变红色),谁来读读这个字?
a、看,“针”的偏旁是什么?
b、为什么用金字旁?你还知道那些金字旁的字?
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3)小结: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为他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板书:深夜缝补)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2:(出示:§2)引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
(1)(出示词卡:几根白发)谁能读准这个词?
①“根”这个生字,你能记住它吗?
②“根”在这里是个量词,还可以说“一根什么”呢?
③ 你还能给“根”找个词语朋友吗?
(2)齐读小结: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板书:清早送别),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3:孟郊告别了母亲远行了,(出示:图3)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
(1)指名看图说话
(2)是呀,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出示:§3中“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①谁来读一读这句话?(1个)
②(出示词卡:抚摸)谁来读准这个词?——咱们一起读
a、(师做“抚摸”动作)看,像老师这样就是“抚摸”,“抚摸”要用到手,所以这两个字都是提手旁,你记住了哪一个字呢?“抚”和它右边的“无”读音相近,“摸”它右边的“莫”读音相近,所以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利用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我们能很快记住这两个字。
b、咱们再来读读这个词?
(3)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心里想”后句子变红)——生齐读
①这是一个长句,我们要注意读好句中的停顿,请大家先试着读一读?
②谁想来读?(2个)
③你觉得哪些地方要停顿一下?(师标出停顿处)
④再请大家来读读这个长句子。
(4)小结: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板书:恩情铭记)
6、就在他50岁那年,写下了《游子吟》这首著名的小诗。让我们再次来吟诵这首诗。——生配乐朗读
7、(手指板书)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让我们捧好书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文
8、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诗人孟郊,学习了他的一首小诗《游子吟》,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小朋友,还记得吗?
(1)(出示:带拼音词卡)指名一排学生读。——齐读
(2)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齐读
三、指导写字
1、要想牢牢记住这些生字,还要动手写一写呢!
2、(出示:抚、摸、报)谁来读一读这三个字?——指读、齐读
(1)读了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左窄右宽)
(3)那么就请小朋友来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个“报”字。(提手旁高高瘦瘦站左边,右边略宽靠中线。)
——请小朋友打开习字册,描一个“报”写两个。
(4)“抚、摸”两个字,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来学习写一写。
 
      板书:
                       9、母亲的恩情
                              深夜缝补
                              清早送别
                              恩情铭记
评课: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中的孟郊也是到了50岁才对母爱有了如此深刻的诠释。我们的学生只有7、8岁,怎样让学生理解文本深刻的内涵,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呢?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挑战。教者将文中深沉的母爱化作字字珠玑,叩打着每个人的心弦。
一、由诗及文,由文到诗,浑然天成。
   《母亲的恩情》是文包诗结构,如何既让学生喜爱诗,又走进诗的意境,体验情感是难点。执教老师设计很巧妙,课的一开始,用《游子吟》这首诗导入,学生朗读后,顺带识记其中包含的三个生字“寸”、“报”、“迟”。这样既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预知,又教学了其中的生字,可谓一举两得。接着由诗想象画面,看到了什么?自然引入文本的学习,再由文本找出相应的诗句。整个过程没有老师操纵的痕迹,一切是那么自然、流畅。
二、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环环相扣。
   执教老师采用的是分散识字的方法,在朗读每一自然段的过程中识记其中的生字词。有几个词语讲解得十分到位。例如,“几根白发”指名读、齐读后,说说怎么记住“根”,还可以说“一根”什么呢?在这里表示量词。同时,“根”还有其他词语朋友,再请小朋友想一想,“根本、树根、根据……”。再如,“抚摸”指名读后,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它,摸一摸学生的头,像这样就叫“抚摸”。接着引导学生看看这两个字都是提手旁,是因为要用到手。最后让学生说说记住它们的好办法。老师还抓住了第三自然段中的长句子,指导学生练读。并再一次朗读《游子吟》,做到了首尾呼应。最后的写字指导,老师同时出示“报”、“抚”、“摸”这三个字,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这样,把相类似的生字放在一起指导,就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观察,学生也能掌握其中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三、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节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引路人。从开始抓住关键词可见一斑。教师没有直接说从这个词感受到什么?而是通过朗读,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体现母亲对孟郊关爱的词语。同样,由文本找对应的诗句也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的教法让学生走向前台,摆脱被动学习的境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