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发布时间:2014-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耿明霞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执教:许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4小节,抓住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蓬蓬勃勃。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位非常有名的人,谁呢?(出示图片)她是谁?(板书:宋庆龄)
2、“龄”是个生字,特别注意它是后鼻音,谁能把它读准?“龄”的部首是?(齿字部)是的,因为年龄大小可以通过牙齿的齿轮来体现,所以它的部首是“齿”字部,谁能给它组词?
3、那么,你了解宋庆龄吗?(学生交流,出示介绍)
4、你们知道像宋庆龄这样的名人住过的地方叫什么吗?(板书:故居)你们看,这就是宋庆龄在上海的故居,精致的两层小洋房掩映在两棵樟树之间,真漂亮啊!
5、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老师考考大家,这篇课文写的是宋庆龄的故居吗?(不是)那写了什么?(板书:的樟树)
6、我们一起读课题。
过渡:同学们,樟树很普通,很平凡,随处可见,可作者为什么不写宋庆龄的故居,而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看来啊,这两颗樟树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打开书本,亲自感受一下吧。
二、新授:
(一)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听好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想一想:课文那几小节写了樟树?(4、5小节)
(1)指读第四小节,老师听出来了,“枝干”的“干”你读的很准确,它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音读?能不能给“干”组词吗?
(2)“稠密”的“稠”是本课的生字,你是如何记住它的?“稠密”是什么意思?
2、学习了生字和新词,谁能把第四小节读得更好?
3、思考: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板书:外形特点)
4、第五小节又向我们介绍了樟树的什么?指读第五小节。
(1)出示“繁衍”,学习“繁”,“繁衍”是什么意思?
(2)那你能把“繁衍”放入文中读好第五小节?
5、第五小节中,哪几句话直接写了樟树?读,写了樟树的什么?(板书:可贵之处)
6、这一小节除了写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写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写了什么?(石榴树容易招虫)
7、在这里呀,作者用了哪一个字把两部分内容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而)是的,这个“而”用的十分巧妙,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8、现在你知道4、5两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9、课文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指名读1-3小节,说说这三小节写了什么?(板书:舍不得)
10、那课文最后一小节写了什么?指名读,“瞻仰”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中已经告诉我们了,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吗?这一小节写了什么?(板书:留影纪念)
过渡: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舍不得搬家,让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时要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棵樟树,近距离观察一番。
(二)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第四小节,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 )的樟树,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四季常青)“四季常青”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还有哪些树也是四季常青的?
(2)(蓬蓬勃勃)“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孩子们,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它的枝干粗壮,比碗口还要粗,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仿佛?,它的树叶真多啊!多得?,它的树叶真密啊!密得?它的树叶真绿啊!绿得?它的树叶真亮啊!亮得?
2、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顽强生命力)
3、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赞美一下樟树吗?(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4、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一小节吗?齐读
(三)指导写作
1、这么美的一段文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2、谁能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背一背?
3、其实呀,同学们背诵的过程就是作者的写作过程,作者就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写出樟树的外形特点的,你也能像作者这样写一写吗?
4、出示写作要求。
5、写作交流
三、总结全文
宋奶奶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在故居里生活、工作、战斗,这里的每一本书,每一幅画,每一张照片,甚至每一件家具背后都隐藏着动人的故事,可作者为什么偏偏写这两棵樟树?又仅仅写樟树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评课:听了许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觉得在课堂上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扎实,学生经历了一个又不会到会的过程。
首先许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扎实。在导入课题后,许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文中的词语,让学生自己读,再检查“瞻仰、繁衍”两个词语,预习的检查很有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词语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说写“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完后老师边总结边范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许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非常准确地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瞻仰”“繁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用文中的语句解释词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发现词语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词的意思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由此可见她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情况,也是充分研究了文本中的词句,并在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结合点。
整堂课学生参与的很多。首先,在让学生读完课文讲对樟树的了解时,学生回答完,许老师让学生上黑板板书,透过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到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所有活动。其次,在讲“蓬蓬勃勃”这个词时,楚老师用“蓬勃”和“蓬蓬勃勃”比较,让学生体会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接着许老师又自然地把叠词用于对学生的评价中,并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经验,照样子说一说,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叠词表达的意思更深。最后抓住“伸的远远的”中的“伸”字,让学生扮演樟树努力地伸展自己的双臂,这种“现场体验”的活动,我们在教学中也会使用,但是重要的是,体验是否有效,体验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许老师的课中,许老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伸”字写出了樟树竭尽全力地往远处伸展。
作业的布置也是独具匠心。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多学生问的都是“为什么大家要在樟树下留影?”在课堂上许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说了一句“只有走进宋庆龄才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并给学生渠道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宋庆龄,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引导到了阅读发现的路径中。
首先许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扎实。在导入课题后,许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文中的词语,让学生自己读,再检查“瞻仰、繁衍”两个词语,预习的检查很有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词语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说写“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完后老师边总结边范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许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非常准确地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瞻仰”“繁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用文中的语句解释词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发现词语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词的意思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由此可见她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情况,也是充分研究了文本中的词句,并在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结合点。
整堂课学生参与的很多。首先,在让学生读完课文讲对樟树的了解时,学生回答完,许老师让学生上黑板板书,透过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到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所有活动。其次,在讲“蓬蓬勃勃”这个词时,楚老师用“蓬勃”和“蓬蓬勃勃”比较,让学生体会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接着许老师又自然地把叠词用于对学生的评价中,并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经验,照样子说一说,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叠词表达的意思更深。最后抓住“伸的远远的”中的“伸”字,让学生扮演樟树努力地伸展自己的双臂,这种“现场体验”的活动,我们在教学中也会使用,但是重要的是,体验是否有效,体验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许老师的课中,许老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伸”字写出了樟树竭尽全力地往远处伸展。
作业的布置也是独具匠心。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多学生问的都是“为什么大家要在樟树下留影?”在课堂上许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说了一句“只有走进宋庆龄才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并给学生渠道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宋庆龄,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引导到了阅读发现的路径中。
评课:耿明霞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