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14-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耿明霞

 

 
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一课时)执教:徐锐玉
教学目标: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剧吗?想想看,要演好一场戏,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化妆、服装、道具、布景、演员、灯光……)
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刚才大家说的都放在一起,就是一场戏的剧本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剧本。题目是——公仪休拒收礼物。(板书:齐读)
过渡: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完全不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先来听课文的录音。
二、通过对比,了解剧本知识
1、播放课文分角色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听一听,再和课文比较一下缺少了什么?
根据回答介绍:
(1)剧本一般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让学生看课文开头五行内容)
提醒读音:大(da)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2)剧本中方括号交代舞台背景和人物活动等,圆括号交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让学生看课文括号里的内容)
师述:我们把刚才没有读到的这些内容叫做“舞台说明。
2、刚才我们从录音中听到的都是什么?(人物的对话)
指出:剧本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对话。也叫“台词”。剧本的朗读只需读人物对话。(指名试读开头两句对话,然后让学生浏览全文对话)
3、通过比较,我们初步了解了剧本包括舞台说明和台词。朗读时,只需读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不要读出来,但朗读时要注意把它表现出来。
4、根据剧本长短和情节的繁简,戏剧分独幕剧和多幕剧,只有一幕的戏叫独幕剧,(幕起开始,幕落结束。)一幕以上叫多幕剧。本剧是(板书:独幕剧)。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字词
过渡:这个剧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词。
出示:收 情  味 违犯 呕 国 
心满意足 日夜操劳   无可何 恍然大
字音:违犯(fàn)的声调
      吐(tù),多音字。
字形:“拒、悟”的笔顺。
词义:盛情:深厚的情义。
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名。
宰相:我国封建王朝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公仪休:鲁国宰相)
违犯:违背和触犯。
心满意足:满,满足。形容称心如意。
恍然大悟:恍然,突然,一下子。悟,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你能再说几个带有“然”字的成语吗?(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3、 指名分读课文,师生评议。继续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
4那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公仪休拒收礼物?前面的部分讲了什么?后面的内容又是讲了什么呢?(师相机板书:爱吃鱼  拒收鱼   明原因
这个故事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子明的对话,反映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
第二部分(从“幕后”至“提着鲤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
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至结束)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
四、练习朗读剧本
五、作业
1比一比,组词。
  鲁(    )宰(    )腥(    )犯(    )
  兽(    )牢(    )猩(    )范(    )
2、抄写新词
3、熟读剧本
 
 

点评: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听了徐老师所上的这节研讨课,我认为她的教学目的明确、合理,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三点:一是学会课文是的生字词,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或演剧本);三是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听课感想。
  一是体现了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把本课先当作普通课文来读,然后多种形式的阅读,让他们读懂内容,重点地方靠读来理解,难点地方靠读来突破,复杂的地方靠读来体现个性化的感受。本课分为2课时。这一节课重点在于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为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徐老师先让学生齐读,然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二是这节课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如在理解管家这个人物时,徐老师不单单停留于表面的神态“满脸堆笑”上,不急于读管家说的话,因为这样是肯定读不到位。她先让学生感知“满脸堆笑”背后的虚伪和世故,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理解。在理解子明这个人物时要抓住“不解”与“恍然大悟”来理解课文理解人物品格。为何“不解”学生就会联系上下文去说。“恍然大悟”悟到什么,学生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子明以后会怎么做。而公仪休这个人物性格与他说的最后一段话是非常关键的。对这段话的理解陈老师不仅单抓住关联词“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来理解,更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说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做相关的关联词练习。因此本课时的表演不是浮于表面,而是在充分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的表演,是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物化的形式。           (评课:谢雯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