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3、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15-0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晓丹

3、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一课时) 马杭中心小学五(3)吴华秀 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熟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背古诗,设悬念1、播放《春天在哪里》(生跟唱) 同学们,刚才歌曲中唱道: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现在,这万紫千红、勃勃生机的春天就在我们眼前了,大家想一想,古往今来,有哪些诗句热情赞美了春天的?2、学生背古诗交流。3、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句跟“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1)谁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师指点“解”是明白、知道的意思;“拣”是挑选的意思。 (2)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改了一下,读“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3)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走进她的文学世界,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 (4)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拣”字,(强调右半部分的第三笔,老师用红粉笔写,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把“儿童”两个字写得大一些。 (5)读题质疑:看着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是谁“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干什么?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打开课文,端正书本,自由朗读。要求;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2、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A:(卡片出示第一组) 颐和园门口 知春亭畔 玉澜堂 谁会读?你可要注意它们的音和形,仔细看着它们,一起读。B:(出示第二组) 成千盈百 闹嚷嚷 座无隙地 叽叽呱呱 谁来读? “成千盈百”什么意思?这里的“盈”呢?“座无隙地”呢?这个“隙”什么意思?用心感受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热闹的感觉吗?C:(出示第三组) 烂漫 饱满 喷发 旺盛 从这组词语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你能找一找这3组词语有什么规律吗? 指名读,结合课文内容,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来说一段话吗?(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是啊,冰心奶奶因为在这些地方看到成千盈百、喷发着旺盛生命力的孩子,不由童心焕发,爱心迷漫,追随儿童的身影赏景赏心。3、再次自由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练习。5、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6、注意点:第一节中的“小天使”。 第七节中的“忸怩”读音,意思;与“纽扣”字形比较。 第八节的“浑身解数”,读音,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四、冰心奶奶为什么总拣儿童多处行?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作为这堂课的作业请同学课后去找一找,想一想,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课堂练习1、比一比,再组词 倚( )肢( )畅( )喷( ) 椅( )技( )杨( )愤( )2、搜集赞美春天的诗句。 教研组评课: 听了吴华秀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吴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本课中,教者用她的智慧、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诠释出的语文具有典型的个性。 一、人性的语文——心理相容 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课堂应浸润人性的色彩,负载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动感。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创设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课程中蕴涵的情感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时,才能实现其陶冶、熏陶的价值。上课伊始,教师拿出学生春游时的照片,说:“这是同学们在干什么?在那次活动中大家的心情怎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教者做的,就是一种唤醒的工作,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景,产生阅读期待。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用教者自身的美好人性去关怀学生、滋润学生。当学生划出了表现儿童多的语句时,教者欣喜地说:“和我想得一样,很会读书”;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问题时,教者则摸了摸该学生的头,微笑着提醒道:“对不起,打断一下,你认为这一句描写了儿童多吗?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呢?”在这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真诚地敞开心扉,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使课堂处处充盈着奔涌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这堂课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二、对话的语文——情趣彰显 对话的语文,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对话的语文,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 对话的语文,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上课之初,汪老师出示古代诗人的句子“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形”说:“同学们可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冰心奶奶可不这么认为。”并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自己认为能体现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形”的句子。第二次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放声朗读同学们找出的句子“怎样才能读得有趣?边读边思,读慢些给自己想象的空间。”第三次读是指名学生个别读、教师指导读、全班读相结合,读出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这种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采用了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对话的语文,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而且还要让他们触摸到语文的“情”与“神”。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本堂课中,教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将好的朗读体现在声音、表情、动作上”。如教者说:“孩子们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你们在春游时会说些什么呢?你们的心情会怎样?在读这一段要用什么语气朗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被声音、表情、动作激活了,课堂中充满着语文的情趣。 三、生活的语文——灵性涌动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带着自己生活的知识经验、兴致灵感、思考需求参与语文课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本课中,老师提出“花和儿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们回答“花浇水、施肥,我们是受教育学习知识。”生活的语文,就是能用之于学生生活的语文。下课前,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交流学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主动建构语文;又将语文拓展到生活、拓展到课外,将语文的外延扩展到整个生活。教师最后让学生再来了解作者冰心,了解她的作品。语文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建构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使学生的积累和潜能得到了喷发和涌动。2014、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