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15-0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潘兴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初步感知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一、创设情境,诗文引路
1、,同学们,刚才我们聆听的是一首深入人心的名曲,你知道它的题目吗?(《送别》)
听着这首送别曲,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底涌起了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伤感……)
2、是啊,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离别名句。
因为离别,一千三百年前,大诗人高适这样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因为离别,时隔三百年后,著名词人柳永这样写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因为离别,相隔九百多年后,文人陆苍培这样写道“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
因为离别,一千多年后,现代诗人徐志摩这样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初读古诗,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2、谁来试着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点评1:不错,字音很准;字正腔圆;读诗,不仅要音准,而且要注意节奏。
点评2:这位同学有诗人的气质,古色古香,看来读诗就要像他这样,慢一点,缓一点,读出味道,读出优雅。
3、同学们,你可知道,在这首送别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点评:送别的脚步再慢些,送别的感情再深些。
4、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登上黄鹤楼,走进1300年前的那个暮春三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25课,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反复读。(2)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1:你真会动脑子!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
预设2:谁能根据题目把课文内容补充成一句话。
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像这样通过抓住课题进行扩展是归纳主要内容(板贴:课题扩展归纳内容)的好办法。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归纳了文章主要内容,把长长的一篇文章读短、读薄了,光这样还不行,我们还要再读课文,走进故事,边读边想象画面(板贴),把文章读活、读厚。
四、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过渡: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如诗如画的暮春三月,去目睹两位大诗人离别时的感人场景。
(一)课文用5小节再现了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过程,每一节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分别用2个字概括,并写在书上。
1、首先让我们登上黄鹤楼,走进第一幅画面。(指名读第一节)
(1)看,这就是黄鹤楼!同学们,你们了解黄鹤楼吗?(可能大家对黄鹤楼还比较陌生)
师小结: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你看它巍峨耸立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山顶,楼高50多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立于长江之上。它集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屋檐向上翘起,如飞鸟展翅,真可谓是“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出示)。传说中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故称黄鹤楼。李白选在这个地方为孟浩然饯行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
(2)此时正值暮春三月,你看长江边(出示一组图片):第一节哪些词写出了暮春美景?(出示: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简短的两个词就勾勒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谁来读出春景的美?(评价:你真会读书!)
(3)春景如此迷人,可一对好朋友却要分别了,你从哪个词中知道的?(板书:饯行)
(4)饯行是什么意思?能换成送行吗?(饯行:食字旁,表示送别时吃饭喝酒。是指设酒宴送行)
(不能,“饯行”更能突出李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李白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一天好友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设宴送行。)
(5)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对孟浩然浓浓的情谊。
2、只见黄鹤楼(引读第二节),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师引读)
(1)他们是在干什么?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幅画面?(板书:赏景)
(2)他们真的是在赏景吗?(不,他们这样做是有意不去触动那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3)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一会儿……(生接读)
(4)依依惜别理解吗?(依依不舍)把感情放进去,读好这个词。(评价:读得有滋有味。)
(5)把这个词送进这段话,读出依依惜别之情。(指名读)
3、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说了些什么?自由读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1)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预设1:李白为什么称孟浩然“孟夫子”?
a、夫子是古代对非常有学问而且人品高尚的男子的尊称,大教育家孔子,人们就称他孔夫子。
b、再读读李白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李白为何称孟浩然孟夫子呢。(因为孟浩然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
预设:李白为什么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呢?
a兄长——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
b老师——孟浩然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
预设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选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点评:你说得真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来充分的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关键。
其实在这一节有一句话就解释了这句诗,找一找。(结合孟浩然的第二句话理解)
小结:看来,读课文时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是理解的好办法。(板贴: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预设4: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诗题中的广陵指哪里?(扬州)
(2)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的这番场景我们可以用哪个小标题归纳?(板书:话别)
(3)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一起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师读提示语,男生读李白的句子,女生读孟浩然的句子。)
4、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播放古筝音乐)师感情朗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出示句子)
(1)伫立理解吗?(长时间地站立)
(2)凝视是什么意思?(专注地看)课文第二节也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仰望、远眺,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预设:都是表示看的意思。“仰望”是抬头看,“远眺”是向远处看,“凝视”是集中精神看一个地方。你还知道那些关于看的词语?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点评:说得真好!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交流交流。
(3)同学们,李白长时间地站在江边,久久地注视着远方,他在干什么?(目送友人)
小结: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这一幅画面我们可以用哪个词归纳?(板书:目送)
(4)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配乐齐读)
5、就在朋友远离,视线拉到极致的时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脍炙人口: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大家看,脍字左边是个月字旁,那它和什么有关呢?(肉)脍就是切得很细的肉,炙呢?大家看,上面是什么?一个横放的月字,还是和肉有关,下面是火在烤,这个字就是烤肉的意思。切得很细的肉、烤肉等美味当然人人爱吃。现在这个词也用来比喻好的诗文人人称赞。(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这幅画面用哪个词归纳?(板书:吟诗)
五.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板书)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描绘饯行、赏景、话别、目送、吟诗这五幅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李白当年创作这首诗的场景,像这样的文章属于文包诗。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从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内容吗?
2、交流:(1-3)节写的是一、二句诗的意思,第4小节写的是三、四句诗的意思。
评价:找得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诗。
3、请结合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孟浩然。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下扬州: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为什么用下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长江水由西向东流去,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所以诗中说西辞。)
解释:孟浩然向西边的黄鹤楼告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三月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能根据第四小节来理解吗?(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黄鹤楼送别,送出了一段千古佳话,别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更别出了一份穿越千年的依依惜别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份浓浓的惜别之情。
2、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关于送别的诗句和名言。
板书: 饯行
赏景 副板书:
(文包诗) 黄鹤楼送别 目送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
(依依惜别) 话别 课题扩展归纳内容
吟诗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