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5-0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相信这些生字词一定难不倒你们了,我们开火车来读。开火车读,齐读。
3、现在难度升级,你能选择其中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到了,王维看到长安街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情景,想到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而自己却独在异乡,与他们天各一方,不由得思绪万千,就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4、(出示古诗)这就是王维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品读课文,感悟思乡。
1、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板贴】,所谓“文包诗”,就是把诗歌的内容用一篇文章描述下来的一种文体。所以啊,假如你读懂了课文,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还有机会成为诗人的知音哦!想不想试一试?好,勇老师还要教你一个小诀窍,等会读课文的时候,请你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二遍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课文哪一段写了第一句诗的意思,你就在这一段后面写上数字1,哪一段是第二句,就写——2,三四句就写——34。明白了吗?开始吧!
2、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的意思蕴含在哪一段里?谁来读?指名读。(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通过读这一段话,你读懂“异乡”的意思了吗?指的是哪里?(京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而王维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中间还隔了一座高高的华山。【简笔画】
2正是因为生活在别的地方,所以王维把自己称为“异客”。
3)王维远离家乡,独自一人,你能体会他此时的心情吗?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独)把这种心情带入第一小节,来读一读吧。指名读。
2、独自在外两年的王维该是多么思念家乡和亲人啊!你找到第二句诗对应的段落了吗?(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你找得很正确,而且老师发现你把其中的一个词语读得特别好,就是——更加(点红),这句诗里的哪个字是更加的意思?——倍。
2)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倍思亲呢?想一想,别急,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的长安,去看看那里的重阳节是怎么过的。(出示图片配乐)你看到了什么?能用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句式: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欢度佳节,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热闹极了!)练说,指名说。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相机板贴: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
4(出示王维独自一人的图片)可是在这美好的节日,王维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的心情怎么样?是呀,我们知道,王维自幼丧父,家中还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作为家中长子,他担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所以他不得不小小年纪便在外求学,此刻,看着外面热闹的场景,他会想些什么?
5)没有了一家人扶老携幼、其乐融融的幸福场面,也不能和亲人们一起登高游玩了,【相机摘下板贴】此时的王维——(引读: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6)谁来完整地读一读第二小节?指名读。
7)越是看到别人团圆,越是感到孤单,越是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点红“倍”)(齐读)
3、这样简简单单一对照,我们就理解了前半首诗的意思,那么课文的哪一小节又告诉我们“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呢? 【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1)同学们,此时王维想到了什么?曾经,他和兄弟们一起——
2是啊,曾经和兄弟们欢聚在一起是多么高兴!可如今王维与他们却是——天各一方。现在你知道“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维在京城长安,而他的兄弟在家乡蒲州,中间相隔1000多公里,在古代,一来一回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真是——天各一方。
男生读“王维想……不能相会……
3)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假如你是王维,你想对兄弟们说些什么?展开想象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出示练说:此时此刻,王维想对兄弟们说:“弟弟,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此刻,兄弟们想对王维说:“哥哥,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此刻,王维又想到了——女生读“此时此刻……思念着我呢。”
5)王维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他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语来表达呢?(出示:思绪万千)你来读好这个词语。
4思绪万千时,王维把浓浓的思念融进了短短424个字里面,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好这首诗。(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吟诵这首诗。(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王维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你说,你说。其实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亲人。
出示情境,以情读诗: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王维,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处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王维,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王维,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王维,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过渡:是的,不论何时,王维的思乡之情永远不会改变。其实,思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引读)
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指名读)
四十一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指名读)
三百多年后,因为思乡,著名文人王安石这样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名读)
一千多年后,因为思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1971年这样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齐读)
3、同学们,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那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亲人,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一个跟你同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于是,看着窗外人们在欢度节日,渐渐地,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把这首诗记在心里。(齐背古诗)
4、课堂练习:拿出你们的作业纸,把这首诗写一写。
四、作业:
1、课后搜集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2、查阅资料,看看王维还写过哪些诗,摘抄两首。
五、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包诗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长安                   蒲州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
一、以学定教,读懂诗意。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变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是在导入结束时通过诗文对照,引导学生初步找到每句诗所对应的段落。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引导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考虑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回答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进唐代的长安,出示精彩纷呈的图片给他们以直观感受,并创设情境来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继而我切换到王维临窗遥望、黯然神伤的场景,配上一段凄美忧伤的旋律,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然进入王维的角色,脸上均带着淡淡的愁绪,而且指名起来品味诗人心情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说出王维的心声
二、展开想象,体悟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理解后两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代入感,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表演水到渠成,从而一步步出了诗情。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
三、有度拓展,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学完课文之后,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利用思乡的主题进行适度拓展,出示一系列图配诗,在轻柔婉转的古典乐中让学生尽情诵读,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