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 一、以学定教,读懂诗意。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变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是在导入结束时通过诗文对照,引导学生初步找到每句诗所对应的段落。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引导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考虑到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回答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进唐代的长安,出示精彩纷呈的图片给他们以直观感受,并创设情境来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继而我切换到王维临窗遥望、黯然神伤的场景,配上一段凄美忧伤的旋律,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然进入王维的角色,脸上均带着淡淡的愁绪,而且指名起来品味诗人心情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说出王维的心声。 二、展开想象,体悟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理解后两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代入感,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表演水到渠成,从而一步步悟出了诗情。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 三、有度拓展,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学完课文之后,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利用思乡的主题进行适度拓展,出示一系列图配诗,在轻柔婉转的古典乐中让学生尽情诵读,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