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山行
发布时间:2015-0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伟斐

山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