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6-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红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到华山的高大,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学会诗文对照的学习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第二小节,感受到华山的高大。
设计理念: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在朗读中提升语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设计中重点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以诵传情,在朗读中体悟诗句所蕴含的意思和意境,让抽象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流动的画面,从而达到品味文字,深入情境,体验情感的目标。由于这是一篇新型体裁的文章,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朗读中也注重指导学生诗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另外在学习中学会积累和应用一些词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词语。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让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爬一爬词语山,怎么样?这座山的每一级台阶后面都藏着一个词语,只有把它都读正确了才能登上山顶,有信心挑战吗?(逐个出示词语:艰难、吟诵、山腰间、称赞、情不自禁,指名读)
2、结合最后一张空白词卡,揭示课题:咦?最后一个词到哪去了?原来它穿上了隐身衣,让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请小朋友拿出聪明指跟老师端端正正地写一写:咏华山。
3、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读文感悟。
1、词语山我们翻过去了,还记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吗?(记得的小朋友朝老师点点头。)
2、老师来检查一下,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小朋友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们亲眼看一看华山,好吗?(出示华山图片)
4、你觉得这座华山怎么样啊?
    师补充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由于它又高又险,以前很少有人能登上山顶,直到唐代,人们在华山北坡凿出了一条山路,才能让大家上山下山,于是民间就流传了这样一句话“自古华山一条路”。
5、出示华山山路图片:你们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又窄又陡,稍不留神就会滑下去。寇准和老先生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往上爬,要爬上山顶你觉得怎么样?是呀,非常困难,这就叫“艰难”! 【拖移“艰难”】谁来读好这个词?词语读好了,这句话也一定能读好,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6、爬呀爬,爬呀爬,几个小时过去了,十几个小时过去了,终于爬到山顶了。这该是多高的一座山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1)指名读。(1人)
(2)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老师告诉你们吧,华山的顶峰有2200多米,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个教室有多高吗?华山就相当于600多层楼那么高,谁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华山到底有多高。
(3)指名读。师:是啊,多高啊,高到让人惊叹,所以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
(4)要爬上华山真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啊,我们一起读一读!
7、想象练说:站在2200米高的山顶,会看到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抬头看天空,会看到——
再低头看看山腰间,又看到—— 
放眼望去,隐隐约约看向山脚下,你还会看到——
三、诗文结合,拼图理解。
1、小朋友说得真好!书上有几句话就写出了寇准师徒俩看到的景色,让我们把书翻到137页,自己找一找读一读吧。
(1)指名汇报,出示句子。
(2)师边描述边出示图片:站在华山顶上,放眼望去,远远近近的山都显得那么矮小,仿佛是华山身旁的一群孩子,把华山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太阳显得那么近,绚烂的阳光把山顶都染成了金色。再看那山腰间飘动的朵朵白云,仿佛是给华山穿上了一条洁白的纱裙,使雄伟的华山更加迷人。
(3)现在,你能来美美地读好这几句话吗?(指名读、女生齐读)
2、华山的雄伟壮丽让我们惊讶,也让小寇准激动不已,你看,他站在山顶上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一首诗。
媒体出示古诗,指名读。评价:你读得很正确,如果把节奏读出来就更好了。下面听老师来读第一行。
(1)师范读,划分停顿。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读读吗?
(2)再指名读。
(3)请全体男生一起读一读。
3、玩拼图游戏,理解诗意。
(1)这首诗我们已经会读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个拼图游戏,好吗?要想玩好这个游戏有个条件,必须先弄明白这首诗写了什么?老师这里有三个小妙招,可以帮助你尽快弄清楚这首诗写了什么?想听吗?嘘!坐端正,老师讲给你们听一听。(边说边板贴读、看、说)
读(好好读读这几句话和古诗,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屏幕
看(有不懂的地方再仔细看看课文中的两幅插图。)指书上插图
说(同桌两人说一说,这四句话到底写了什么?)
(2)想玩游戏的小朋友就赶快行动吧!
(3)拼图:瞧!我给你们带来了哪几样东西。(师摆华山、人。生摆天、山、红日、白云)
(4)他贴对了吗?引读诗句:贴对蓝天,评价“这就是——只有天在上;贴对山,评价:对了,因为再也没有其他山与它齐平了,这就是——更无山与齐;贴对红日,为什么这么贴?(举头红日近)你能做一下“举头”的动作吗?贴对白云,追问:你为什么贴?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指图理解“山腰间”:摸一摸你的腰在哪里?对了,在我们身体的中间,那山的腰呢?就是山的中间部分,这里就是“山腰间”。【边说边指,拖移 “山腰间”】山腰间飘荡着朵朵白云,与它对应的一句就是——回首白云低。这里有个词“回首”,能做一个动作吗?
3、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通过两个表示惊讶的感叹号,通过一句“华山真高哇”,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可是,这个七岁的娃娃寇准的这首诗中一个“高”字也没有,但句句都告诉我们华山的高大、雄伟,多了不起啊!
先生听见了,是怎样夸奖他的?谁来学一学?(“好诗!好诗!”)
寇准和你们一样大,就能写出这样的诗,你佩服他吗?那你想怎样夸夸他?(像这样夸奖别人、表扬别人就叫称赞。) 【拖移“称赞”】
4、下面,老师也想来读读这首好诗。【做动作,配乐读】
   (1)师范读,边读边做动作。(采访:老师读得好吗?那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老师把秘诀告诉你们吧:读的时候加上动作,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好了,赶快试试看吧。)
   (2)谁能像老师那样读?
点评:像这样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读——这就叫吟诵。【拖移“吟诵”】
像这样读着读着,自然而然做出了动作——这就叫情不自禁。【拖移“情不自禁”】
像这样用诗来赞美、歌颂华山——这就叫咏。【课题“咏”下加点,让我们一起来咏一咏华山。读题、古诗。】
5、寇准写这首诗时才多大呀?出示最后一小节,读一读,读出对寇准的敬佩之情。
四、自主学习,巩固生字。
1、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一首好诗——《咏华山》,认识了一位聪明的小孩儿——寇准,接下来,老师想认识更多聪明的小孩儿。看看哪个小孩儿能用聪明的办法来记住这个生字。【屏幕上出示“称”,生自主识字。】
2、书写生字,及时反馈。
(1)“称”字笔画很多,比较难写,下面请小朋友伸出聪明指和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禾字窄窄在左边,捺变点,让空间,小字竖钩有精神,左点略低右点高。)
(2)请小朋友打开《习字册》,翻到49页。注意,头正——
(3)请小朋友描两个,写一个。师巡视评价。
(4)拿两本投影反馈,点评。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有滋有味地给爸爸妈妈吟诵《咏华山》这首诗。
    2、收集其他描写名山的诗读一读。

 评析: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描写山顶景观的句子突破这一难点。以问题“站在华山上,小寇准和先生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动脑找一找描写“华山景色”的句子,其间还让学生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比如“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等,在不断的互动下,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以个人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欣赏体味,入其境,悟其情,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并读出华山的“高”。

        通过上一部分“文”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华山的“高”。教师抓住寇准的激动、惊讶的心情展开追问“小寇准看到这幅美景心情怎么样?”让学生想象寇准的心理。然后说“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咏华山》。”通过借助学生的内心体验,自然的引出了古诗。《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着这条原则,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安排了这样的流程: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得流利,读得有节奏。第二步:要求学生能读懂。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来完成拼图游戏理解诗意是本堂课亮点所在。在完成拼图的过程中,并稍加点拨“齐、举头、回首”的意思。第三步:要求学生读得有韵味,有感情。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一个“读”字,瞄准一个“悟”字,让学生在一读、二读、三读中尽情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