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5-06-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关注数字的运用,通过比较,感受文中森林、狼群和鹿群的变化。
3、品读关键词句,体会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关注数字的运用,通过比较,感受文中森林、狼群和鹿群的变化。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句,体会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生读:狼和鹿。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相信这些生字词一定难不倒你们了,我们开火车来读。开火车读,齐读。
3、聪明的同学肯定发现了,这三行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森林、狼、鹿)
4、现在难度升级,老师这儿有一个填空,你能选择其中的词语填进去,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填空)
二、研读文本,感受变化。
(一)森林变化
1、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美国西部的凯巴伯森林。瞧,一百多年以前,那儿可是人间天堂。(出示图片)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美丽景色?(出示: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指名读,评价,齐读。
2、可是,25年后,这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指名回答,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找得很准,师范读,看,凯巴伯森林已经从天堂变成了地狱。(出示图片)假如你站在这片森林里,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面对它,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把这种心情带入这句话,来读一读吧。指名读,评价,齐读。
3、过渡:同一个森林,在短短25年间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是谁的变化引起了森林的巨变呢?
(二)狼群变化
1、我们先来看看狼的变化。课文中是用哪两个词来形容狼的?(贪婪而凶残)从这两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人们对狼是什么感情?
2、是啊,而且贪婪凶残的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所以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于是,他们采取了行动。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的第2小节,用心体会,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先把这些词圈出来。再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看着一条条生命倒在血泊之中,怎能不难过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悲伤。齐读。
4、过渡:在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之后,凯巴伯森林渐渐变成了鹿的王国,鹿群数量随之发生了改变。
(三)鹿群变化
1、文中许多数字直观地告诉了我们鹿群的变化。下面请同桌合作朗读课文的第1和第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
时间
|
鹿的数量
|
|
100多年以前
|
|
|
过了25年
|
|
|
两个冬天
|
|
|
1942年
|
|
2、交流答案:提醒学生注意“大约”、“超过”等词。
3、十万只可是四千只的25倍,想象一下,超过十万只鹿在森林中会是什么情景?
4、多么可怕的数量!可是,仅仅过了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真是惨不忍睹。想一想,此时鹿的数量还剩多少?(回答,出示)约四万只。
5、到了 1942 年,凯巴伯森林鹿的数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表格,学生交流)从最初的四千只到现在的八千只,鹿的数量不是增多了吗?(点红“病鹿”)同学们,这一连串数字,清楚地告诉我们鹿群的惊人变化,这正是说明文中最常用的“列数字”【板书】的说明方法。(简单介绍“列数字”:也叫列数据,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文中的这些数字使鹿群数量的变化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三、探究原因,揭示主旨。
1、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勇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我想问问大家:这些鹿为什么会死呢?
2、谁来说说鹿死去的第一个原因?(饥饿)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因为饥饿,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整个森林蔓延着___________,很多鹿都____________。)
3、多么凄凉的景象!导致鹿死亡的原因还有一个,是什么?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吗?(出示: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指名读,齐读。
4、此时,看着眼前枯黄的森林,以及八千只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病鹿,我们和当地居民一样有着深深的疑惑:我们为了保护鹿而杀害了狼,结果鹿群却因为饥饿和疾病大量死亡,整个森林也被毁坏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然后和同桌互相讨论讨论,开始。
5、勇老师现在就是当地居民,我就不明白了,我杀害了鹿的天敌——狼,森林怎么还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谁能告诉我?
6、我明白了,原来狼、鹿和森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狼吃了一部分病鹿,使鹿不至于发展太快而毁坏森林,难怪文中称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出示: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里的“祸首”指的是谁?对,但是同学们,请你联系全文再思考一下,导致整个悲剧的“祸首”究竟是谁呢?说说你的理解。
7、是人类的愚昧与无知带给了凯巴伯森林悲剧,也带给了人类一个沉痛的教训。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对人类说吗?
四、拓展延伸,升华内涵。
1、说得真好,当地居民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改变了做法。(出示“引狼入室”材料,指名读。)
2、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同学们,生态只有保持平衡,世界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会吸取过往的教训,更加珍爱我们的地球!面对这片美丽的森林,祝愿我们的蓝色星球永远幸福地旋转。
3、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悟出了生态平衡的道理,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示)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人类不能任意违背或破坏,而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这样世界才能发展。让我们牢记古人的智慧,一起读。拿起你的笔,把这句话端端正正地写在这一课的标题上面,记在心中。
五、作业
1、将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好友听。
2、搜集更多关于生态平衡的小故事或标语。
《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课文选编于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中,虽不是童话故事,但由于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而课文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整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细节,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从激发兴趣入手,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与情感的机会,让学生说两种动物的特点,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让孩子说真话,表真情,将学生的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学习状态,因此,在学生自由读书和分组讨论时,我没有游离于学生的学习之外,而是始终走在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发现学生读书、说话和倾听发言中存在的问题时,我以肯定加希望的方式,及时提出建议,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的中心任务。
2、转变了师生的课堂角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将不再扮演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和管理者,面对学习中问题,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他们,或重述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材,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从而获得结论。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第一至四自然段,然后在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思维,构建知识,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而又体验深刻的活动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甚至有些学生等不及老师叫到就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有度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虽然本文是一篇科普童话,我依然结合本学期课题的要求,在拓展部分加入了恰当的传统文化知识——老子《道德经》选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再加上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使环保意识更深入地根植于他们的内心。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