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感为传导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发布时间:2015-10-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泱
以美感为传导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李泱
摘要: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丰厚的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精神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让小学生逐步感受和认知传统文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传统文化美感渗透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音韵美;精神美;道德美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但是提起起传统文化,许多人都觉得高深莫测,一时不知从哪里渗透。著名教师闫桂珍指出:小学语文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将祖国传统文化的美感讲出来,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实际上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许多文章都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只要我们在教课过程中注意根据小学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就能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美,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1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汉字及其韵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音律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虽然没有提出传统文化的概念,但是也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古典诗歌让同学们感受汉语音韵美的同时,来完成传统文化渗透。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音韵美来吸引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能进一步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传统音韵知识。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识字部分的第一课就选用的是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这首小诗不但韵律朗朗上口,容易记诵,而且诗里面巧妙嵌入了从一到十的自然数,让孩子们初步领略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材中还有许多古典诗歌,通过精心的渗透和培养,能有效帮孩子们积累传统语言艺术的知识积累,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语言艺术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2、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美
小学时期是人文学科学习的肇始阶段,该时期孩子们以形象思维为主,都爱听故事,小学教材也抓住这一认知规律设定了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来诱发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启发同学们学习古人优秀的学习和创造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的《鲁班和橹板》通过讲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启发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药养成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再比如《怀素写字》就是通过讲怀素小时候认真学习,通过在木板上写字克服买不起纸的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代伟大的书法家的故事。故事虽然短小精悍,但是能真切地让孩子感受怀素的学习精神,反思自己在这样好的学习条件下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
3、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美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亘古不变的道德模范。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低年级就开始遴选了一些弘扬正确价值观的文章,来启发和引导同学们抵制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比如,第二册的《陈毅探母》讲的是身为共和国元勋的陈毅回家看母亲,还亲自帮母亲洗衣服的故事。这个小故事能给孩子们幼小的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懂得对亲人、朋友以及社会的感恩,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拓展和延伸;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孔繁森》通过为我们讲述优秀的援藏干部孔繁森对藏族同胞的深切关怀,体会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从内心深处唤起孩子们的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并使社会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感薪尽火传,这是对传统文化中“仁”的阐释。
上文是笔者联系一线教学从美感的角度对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分析与讨论。概括第讲,小学语文选材中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精神体现很多,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细心发现,精心整合,才能以契合孩子们认知发展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拓展,才能为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为将来深层次学习和认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闫桂珍;语文教学要把祖国传统文化的美感讲出来[N]新华网;2012-11-13
此文发表于《新课程》2014.12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