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申 请 人 许 叶
所在单位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申请日期 2012.12.18
审批日期
一、研究人员
课 题 组 负 责 人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学科 |
工作单位 |
职务 |
|
许叶 周建强 |
女 男 |
35 32 |
小高 小高 |
语文 英语 |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
组长 副组长 |
||
课 题 组 主 要 成 员 |
姓名 |
职称 |
学科 |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
||||
沈燕萍 胡晓洁 虞丽华 周丽娜 沈斐 罗成霞 钱红梅 华玉芬 郑丹萍 李维 |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一
|
语文 语文 数学 语文 语文 英语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
调查研究,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撰写报告 调查研究,分析材料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
|||||
二、课题设计 |
||||||||
(一)研究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
||||||||
1.基于本地区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现状 伴随着流动人口进入我市的大潮,常州市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已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市的流动儿童在校人数已经占据了本市适龄教育人口很大一部分,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中,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得不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问题。 2.基于我校流动儿童入学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中心小学,是本市流动儿童集聚最多的小学之一,我校现有总人数1765人,流动儿童1386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8.5%。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地区的差别,一些流动儿童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孤单、焦虑、自卑等。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所以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
||||||||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本课题创新之处) |
||||||||
1、流动儿童 根据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至14周岁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本课题将流动儿童定义为:户籍在农村,年龄在6—14周岁,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随父母迁入城市的或在城市出生的并在城市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尚未取得城镇户口的在城农民工子女。 2、心理问题 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3、流动儿童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因父母工作的变迁,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改变,造成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环节脱节,学习习惯欠佳等学习障碍。他们进入校园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面对新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都感到了困惑和无助。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4、理论依据: (1)情感教育理论。 (2)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3)和谐教育理论。 (4)教育学 (5)小学生心理学
|
||||||||
(三)研究目标 |
||||||||
1、以学校流动儿童为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转化流动儿童在学习、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增强他们的保健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2、以探索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方法和途径等策略为重点。 3、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特别注意遵循“发展性原则”,通过心理问题的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4.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家长学会多种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和教育孩子。
|
||||||||
(四)研究内容 |
||||||||
针对我校流对儿童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内容。 1、影响学生发展的心理环境除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应付技能和健全的人格外,还应该包括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与家庭、社会心理环境。 以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让他们在集体中经常体验到爱与被爱的温暖,使他们自身具有的知识、能力被伙伴承认和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定期对家长进行家访,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这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2、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强调流动儿童心理的差异,测重于学习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培养,教师要科学地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并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多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如: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系统、全面地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训练。积极地、主动地促进和提高流动儿童对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适应力,及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承受力,培养开朗、合群、乐学和自立的健康人格。注重活动设计,情景教育,让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得到感知和体验,解决心里的疑惑和障碍,从而影响其行为并加以改进。 4、使用“知心姐姐”信箱,了解流动儿童心理问题,个别进行心理辅导。由于流动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一些客观因素(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使流动儿童的心理差异较大。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
||||||||
(五)研究方法 |
||||||||
1、调查、检测: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校现有流动儿童的生活特点及学习现状,了解本地儿童情况进行比较。 2、文献资料: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学、家庭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行动研究:是本课题开展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4、个案研究:这也是本课题开展的主要方法,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和老师服务。通过个案研究,建立心理个案档案,追踪调查,面询,达到心理健康的效果。 |
||||||||
(六)研究计划 |
||||||||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课题论证,调查、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查阅相关文献等资料,整理我校以前教师这一方面取得的成绩,立项,搞好课题宣传。提出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开展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年7月——2015年6月) 1、全面实施研究方案,进行课题可行性研究。展示中期研究成果,形成阶段性成果,撰写工作报告,经验论文。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大量的研究活动,加大心理活动研究,组织开展心理辅导课。 2、总结前期的研究成果,召开研讨会与形成宣传运用成果,促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与提高,并在全校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搜集各个方面的研究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课题总结,接受结题鉴定。 |
||||||||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
||||||||
1、相关论文; 2、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 3、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并成功应对案例 ; 4、个案分析并拟成文。 5.学校的科研氛围更浓,教师的科研水平更高。 |
||||||||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
||||||||
1、研究者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较高,有一定的教改、教研水平和经验,参与过一些教改实验。 2、研究者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3、学校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以及大力的支持。 |
||||||||
三、评审意见 |
||||||||
所在单位意见 |
区教育局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意见 |
|||||||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
盖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