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设计
发布时间:2013-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叶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设计  

       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执笔者:许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基于本地区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现状  

  伴随着流动人口进入我市的大潮,常州市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已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市的流动儿童在校人数已经占据了本市适龄教育人口很大一部分,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中,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得不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问题。  

  2.基于我校流动儿童入学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中心小学,是本市流动儿童集聚最多的小学之一,我校现有总人数1765人,流动儿童1386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8.5%。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地区的差别,一些流动儿童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孤单、焦虑、自卑等。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所以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理论分析:  

  1、流动儿童  

  根据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14周岁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本课题将流动儿童定义为:户籍在农村,年龄在614周岁,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随父母迁入城市的或在城市出生的并在城市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尚未取得城镇户口的在城农民工子女。  

  2、心理问题  

  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3、流动儿童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因父母工作的变迁,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改变,造成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环节脱节,学习习惯欠佳等学习障碍。他们进入校园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面对新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都感到了困惑和无助。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4、理论依据:  

  (1)情感教育理论。 (2)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3)和谐教育理论。  

  (4)教育学         (5)小学生心理学  

  三、研究目标  

  1、以学校流动儿童为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转化流动儿童在学习、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增强他们的保健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2、以探索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方法和途径等策略为重点。   

  3、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特别注意遵循“发展性原则”,通过心理问题的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4.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研究内容  

  针对我校流对儿童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内容。  

   1、影响学生发展的心理环境除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应付技能和健全的人格外,还应该包括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与家庭、社会心理环境。 以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让他们在集体中经常体验到爱与被爱的温暖,使他们自身具有的知识、能力被伙伴承认和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定期对家长进行家访,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这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2、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强调流动儿童心理的差异,测重于学习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培养,教师要科学地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并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多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如: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系统、全面地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训练。积极地、主动地促进和提高流动儿童对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适应力,及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承受力,培养开朗、合群、乐学和自立的健康人格。注重活动设计,情景教育,让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得到感知和体验,解决心里的疑惑和障碍,从而影响其行为并加以改进。   

  4、使用“知心姐姐”信箱,了解流动儿童心理问题,个别进行心理辅导。由于流动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一些客观因素(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使流动儿童的心理差异较大。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调查与现状呈现  

  1.认知发展方面  

  (1)智力发展特点  

  根据调查,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环境的变更,家庭结构的动荡,家庭教育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在偏低起点条件下有些儿童的智商随年龄逐步提高,呈正向增长,而低起点的儿童智商却随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呈负加速发展的走向。家庭的流动在儿童的智力情况上并没有表现出即时效应,但却有中长期影响,即在半年以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学业成绩  

  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家庭的流动,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最为显著。来常州后的一段时间内,成绩不如同班同学。其原因主要是来常州后不能即时顺利入学,家乡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知识基础差,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在迁移之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一段时期后,部分同学有所好转,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成绩随着年级的上升加速下降,成为班级中难以转化的差生。  

  2.情绪情感方面  

  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学习成绩的落后,朋友伙伴的缺失,父母的无暇关爱,甚至父母的长期分居来自对亲人的思念令他们内心压力沉重,往往表现出紧张、孤独,感到生活的残酷性。  

  3.社会化方面  

  (1) 亲子、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不善,表现为与父母的交往少,缺乏一种基本的归依。流动人口中不少是父母外出打工,带着子女在常州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生计,父母工作繁忙,把孩子交给学校,无暇过问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父母无暇过问,父母的家庭教育总量减少。再者许多外地打工者的个人素质、文化水平不高,过早结婚,对教育孩子没有经验,所以缺乏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教育。  

  (2)独立自主性强  

  流动人口家长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客观的家庭条件决定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弟妹、家庭的事情帮着做。由于学习上缺乏家长的指导,遇到难题靠自己解决,遇到较大的事情也自己拿主意。  

  (3)行为习惯基础差  

  习惯是人在生活中缓慢形成的较为固定不变得到行为倾向。流动儿童由于家长素质大部分较低,社区学前教育基本空白,必然造成儿童的行为习惯基础差,他们中无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的习惯,有了鼻涕用手抹,课堂上坐不住,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放学回家无做作业的条件、环境、氛围,造成不按时交作业的习惯。  

  (二)进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流动人口作为社会中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在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对来说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要有仁爱之心,慈悲之情,这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同时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只有掌握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三)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将心理健康课程切实纳入常规。学校每天中午向学生开放温馨小屋“心理健康咨询室”针对流动儿童中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有心理健康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        

  (五)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至关重要。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让流动儿童的爸爸妈妈都懂得孩子心理健康的知识,为孩子着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家庭里有真正懂孩子的爱;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检测: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校现有流动儿童的生活特点及学习现状,了解本地儿童情况进行比较。  

  2、文献资料: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学、家庭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行动研究:是本课题开展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4、个案研究:这也是本课题开展的主要方法,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和老师服务。通过个案研究,建立心理个案档案,追踪调查,面询,达到心理健康的效果。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31月——20136月)。课题论证,调查、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查阅相关文献等资料,整理我校以前教师这一方面取得的成绩,立项,搞好课题宣传。提出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开展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7月——20156月)  

  1、全面实施研究方案,进行课题可行性研究。展示中期研究成果,形成阶段性成果,撰写工作报告,经验论文。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大量的研究活动,加大心理活动研究,组织开展心理辅导课。  

  2、总结前期的研究成果,召开研讨会与形成宣传运用成果,促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与提高,并在全校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57月——201512月)  

  搜集各个方面的研究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课题总结,接受结题鉴定。  

  八、条件保障  

  1、学校曾多次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实验课题,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总结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学校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学科教学水平较高,改革意识强烈的实验教师队伍。这将成为实验成功的根本保障。  

  九、预期成果  

  1、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得到发展;  

  2、形成教学反思、叙事随笔、课堂教学案例集;  

  3、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课件、摄制优秀课堂教学录像;  

  4、形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5、汇编教学论文集,各学科学生作品集。  

  6、做好学生心理个案档案工作。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许叶全面负责课题实施。副组长:周建强负责收集资料  

  成 员:沈燕萍、胡晓洁、虞丽华、周丽娜、沈斐、罗成霞、钱红梅、华玉芬、郑丹萍负责实验研究  

  十一、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金花  

  2、《学习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儒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