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动儿童在随父母迁移的过程中,涉及到角色转换、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与学习环境的适应等因素,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并影响到其健全人格的塑造与良好品行的养成。因此,流动儿童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抓起,教育者应密切关注流动儿童群体的心理动态,正确把握心理问题成因,并施以有效教育对策,从而促进其积极健康发展。
关键词: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2010年5月,笔者学校的一名外地优秀毕业生在刚进入初中学习不到一年时,居然因情感问题而选择跳楼的惨烈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消息传来,全校教师一片震惊,大家在痛惜如花生命逝去的同时,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同城同待遇”、“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口号正逐步变为现实,大量的流动儿童顺利进入城市及周边的公办中小学就读,与老家相比,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迅速提升。与此同时,类似文首所述的例子也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农民工被“边缘化”的城市生活困境不可避免地在孩子心灵上烙下印痕,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已影响到流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与良好品行的养成。因此,有关专家指出:流动儿童进城后,如何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里适应城乡差距,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与难题。笔者认为,只有正确掌握流动儿童心理现状与成因,及时施以针对性教育策略,不断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实效,让流动之花过早凋零的悲剧不再上演。
一、流动儿童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流动儿童大多本质纯朴,但“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以及不平等的待遇,使得农民工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紧张、困惑和迷茫之中,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行为便发生了偏差和缺陷”。 ⑴笔者在教育观察与实践中发现,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
1.自怜自艾型:居无定所的流离生活,拮据紧张的家庭经济,导致一部分孩子过早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助,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懂得替父母分忧,开始学着承受生活压力。可生活学习在城市里,他们又不可避免地遭遇与城市同龄人的比较,生活条件远不如人,学习成绩也差强人意,由此产生的心理落差常让他们自惭形秽,并日益孤僻寡言,脆弱敏感。
2.得过且过型:“流动人口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微薄,生存环境差,生活质量低,致使他们难以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热情与动力,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纪律也普遍较差”。 ⑵ 尽管父母对流动儿童同样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很难树起足够的信心与决心,一部分孩子认为自己前景茫然,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得过且过,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行动,有的只是随性与散漫。
3.瞒天过海型:这类学生多有自律性不强的毛病,学习上懒散拖拉,还时不时爱干点违纪违规之事,因此平时不少受家长与教师的批评管教。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在与师长的不断交锋中,逐渐摸透了套路,擅用瞒骗的方式化解师长的盘问,还擅长 “抱团忽悠”,只要不是被抓现行,他们总能自如应付。久而久之,变得刁钻世故,诚信观念与法制意识日趋淡薄。
4.冲动报复型:追求公平与正义是全社会人的正当需求,可在一部分流动儿童身上,我们却看到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公平需求。受地域风俗习惯与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的影响,一部分流动儿童显得相当“好斗”,同学间常因小小矛盾而引发较大冲突,表现出互不相让,不解怨气不罢休的姿态,极个别学生还存在“以一还十、以牙还牙”极端报复思想。
5.变态展示型:此类心理在高大型男生中体现较多,他们往往在学习上不思上进,在同学中不受欢迎,但同时又不甘心被冷落隔离,为引起教师与同学的关注,他们选择将主要精力放在斗勇争强上,轻则口出狂言、恃强凌弱,重则破坏公物,结队斗殴,归根结底,多是变态的自我展示,缘于精力的过剩与内心的空虚。
二、流动儿童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笔者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一道理,流动儿童身上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绝非孩子个体的问题,更应归结于城乡经济差别与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环境不适与教育缺失的影响。当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不能及时疏导和诊治,将间接造成他们今后长期生活中的心结,并可能引发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作为流动儿童教育一线的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清醒认识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有一种甘为人先,勇于担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心理健康问题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依据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实际,学校教育是目前最关键也最有效的渠道。那么针对流动儿童身上呈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对疹下药,祛病去疾?结合我校的实践经验,阐述如下:
1.理想教育——我的明天会更好
人是靠精神与理想站立的,可当前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扭曲了人的价值观,世人正变得日益现实、势利。相比本地儿童,流动儿童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本质朴素,可塑性强的特点,非常有利于教育者对其实施正面理想教育,在他们的人生白纸上画下七彩的理想。教育者要善于通过影视阅读欣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宣传社会历史上的各种榜样人物,尤其要大树特树孩子们身边那些或人小志高,或身残志坚,或诚实守信,或勤奋上进的同龄人榜样,以此对学生开展理想与信念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每年就要开展一次“感动校园十佳队员”评比活动,在表彰先进,宏扬真善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明白: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只要肯努力,我就能成功,只要肯努力,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2.感恩教育——因为有你我才精彩
感恩教育推广大使彭成指出 “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一切爱你的人,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感恩是自信的基石,感恩是奋发向上的原动力。”“而从个人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能力的成长是个人维护内心安宁感,提高自身幸福感,以及不断获得并享受更多外来好处的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⑶当流动儿童懂得了感恩,体会到了“因为有你我才精彩”的人生哲理,就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感激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在未来的生活中少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而多一份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当然在如何实施上,感恩教育最忌说教,它应该是无痕的,必须是贴近孩子实际的,并能让孩子们快乐参与其中的各种体验实践活动。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伊始便十分重视感恩教育,从一开始引导学生“夸家乡,铭记家乡养育之情”到后来的“夸第二故乡,感念城市无私大爱”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立体推进。08年起学校还将每年五月设立为“感恩月”,每届都开展不同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感恩吉祥物海选、感恩同学爱心义卖、感恩主题电影周、感恩劳动赴企业参观以及跟着父母去打工等等。这些活动不但参与面广,又寓教于乐,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恩、感恩、报恩的心路历程,而随着感恩报恩能力的增长,他们的人格品质也随之成长而日益健全。
3.全面激励——我也一样能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流动儿童不管是过于积极、急于在新环境、新同学中得到认可,还是内向消极,都偏离了孩子的天真活泼的本性,他们内心因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多或少产生了自卑情绪。而过度的攻击性还是强烈的自卑感,这些极端的表现都是未成年人因心理不成熟表现出对环境的消极对抗。”⑷由此可见,自信心的缺乏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自信,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潜力,让他们体会“我也一样能成功的”愉悦享受?笔者学校的经验是创设一种激励评价的载体,并确保激励评价的普及性与有效性。具体做法是实施争章评星制度,即每一名学生每天在每一方面有点滴进步或闪光表现,每一位教师都可及时发放“群贤章”予以肯定奖励,而学生只要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群贤章”,就可以在学校定期举行的争章兑奖活动中换取争章标兵奖状、课余电脑上机证、外出参观活动卡及各种生活与学习用品等实质性奖励。极低的奖励门槛,多元的奖励方式,使“群贤章”成为了激励孩子们规范言行、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良好习惯与健全人格也在这样的持续激励中逐渐培养。
4.因势利导——我的地盘我作主
流动儿童在学习上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明显,据我们的观察,差不多每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在学习上处于听不懂、跟不上的局面,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精神变得压抑,精力又无处发泄,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事实上许多习惯于“变态展示”的学生多属于这类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教育者切不可一味严防死管,否则易导致学生厌学厌师,必须采取因势利导、堵疏结合的教育管理之法,一方面明确其在校行为的底线要求,与其约法三章;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其将过剩精力转向体育、艺术或综合实践类兴趣项目,如向此类学生开设足球、篮球、武术、航模、种植等项目,既能让他们在各自的兴趣天地里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又能通过规范和有意义的活动逐步培养自律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
5.指导家教——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遗传与生活因素还有环境与社会的因素,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多有这样的感受: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最大的差距并不在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上,而是在家庭教育支撑力上。如在校园里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个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学生在班级里也通常表现得不可理喻与歇斯底里。因此有效指导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育人能力显得十分关键。学校必须努力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力量,打造适宜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其具体途径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及开展诸如“亲子阅读”、“感恩父母见行动”、“邀请家长观看孩子表演”等活动,帮助家长提升育人理念,改进家教方法,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当流动儿童沐浴在家庭幸福的阳光雨露之下,一切阴霾会烟消云散,他也将走上良性的人生发展轨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