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发布时间:2015-06-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郑丹平
北京师范大学一项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问题检出率为58.3%,而同期调查的公立学校检出率为26%;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而且在初三年级阶段表现更为突出。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且儿童的自我评价
往往受周围老师、同伴、父母等的影响,所以,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周围的人认为他们行,他们会表现得很好;认为他们不行,他们就会感到不行。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经常会受到负面的消极的自我评价,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更大压力,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
(1)缺乏自尊与自信,自卑心理普遍
流动儿童家庭居住条件不佳,收入不稳定,不能在其子女学习成长过程中给予稳定的支持;流动儿童的权益问题、户口问题等都不如在同一环境生活学习的“优越”的城市孩子,无形的社会比较会增加流动儿童自卑的主观体验。另外,部分城市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压抑自卑的阴影。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歧视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利的结果:一是使儿童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二是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受歧视的儿童往往会对周围的人甚至社会产生敌意,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由于儿童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在形成中,歧视让他们看到的更多是社会的不公平、人与人的不平等,如果此时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
(2)缺少家长的教育,问题行为较多
流动儿童的家长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少,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孩子在性格上较为敏感、脆弱、自卑。此外,流动儿童家长往往也忽视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和人生观教育,通常采取“放任”的态度,造成孩子对学习、工作等知识技能积累的过程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3)社会责任心缺乏,群体意识缺失
流动儿童家庭由于居住环境不稳定,对正在打工的城市往往缺乏归属感,他们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不愿更多地去关心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流动儿童家长的影响下,流动儿童也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的漠不关心,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感触和,建议,更谈不上主人翁意识,往往缺乏社会责任心;作为更小的集体,如班级、学校中的一员,他们则表现出一种群体意识的缺失,在处理集体荣誉问题以及合作上表现得不能令人满意。
(4)自我认同感与社会认同感缺乏
流动儿童与其父母长期处于“边缘人”的社会地位,形成的是一种“边缘人”的独特心态,自我认同模糊。流动儿童一般比较敏感,一旦遭受歧视便沉默寡言。对于流动儿童而言,他们长期生活在对前途担忧、无奈和迷茫的心境中,其心理发展的两个极端均令人担忧:一种是面对难以改变的社会现实,产生“我对不起别人”的念头,进而形成自我认同低下;一种是面对无法实现的现实,产生“别人对不起我”的念头,进而形成反社会心理倾向。
2.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首先,家长工作临时性强,收入不稳定,家庭教育投入小。有些流动儿童连必要的文具、课本也无力购买,课外书籍、杂志及电子音像制品等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更不必说参加课外的钢琴班、书法班了。与同年龄的城市孩子相比,他们的智力开发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很可能大大落后,彼此缺少共同话题,这又加剧了他们与城市孩子交流的难度。另外,家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对和自己一起承受艰难生活的孩子心存愧疚,于是在小事上倾向于宽容孩子,这种弥补心理在不经意间造成对孩子的过分娇惯;同时由于生活压力大,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其次,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普遍较低,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在教育孩子时常常诉诸暴力。家庭暴力一方面使孩子变得更加善于自我保护,善于察言观色;另一方面,根据“暴力的循环”理论,即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接受并使用暴力,他们的成长伴随着挨打,暴力是他们苦难的根源,也是他们所能想到的用来结束苦难的唯一渠道。个别孩子因此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游荡,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家庭暴力的实施者。
家长的“不作为”同样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电视是孩子获得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电视节目质量和品位良莠不齐,如若不加选择地观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容易引发暴力、色情以及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而流动儿童家长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必要引导和管理,把观看电视作为使孩子安静下来的方式或给予孩子的奖励,但忽视了时间限制和节目筛选。
(2)学校教育资源匮乏
流动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门槛高。例如,北京市有关政策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读书不收借读费,但是很多公办学校仍在变相收取。这在客观上造成流动儿童多半进的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素质不高,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由于条件所限,学校也不可能给孩子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甚至基本的文化课程也不能完全保证。
(3)城市人对流动人口的偏见导致流动儿童心理脆弱
流动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求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阻力。例如,公办学校有自己的理由对流动儿童收取高额的“借读费”或拒收流动儿童,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差”,“家长抓学生抓得不紧,投入精力少,学校负担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较差,一旦成绩不好或者受批评,容易自暴自弃,也容易有过激行为,这会加重班级甚至学校的整体管理负担”等。类似的偏见,客观上形成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歧视,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十分脆弱。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