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学习中,运用瞬间教育机智绽放学生的思想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难免会发生教学主题之外的突发事件。面对这些意外生成,教师要保持冷静,寻找有价值的现场资料并由此切入,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在妥善处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即时生成相应的道德话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策略一:抓住瞬间机遇
瞬间机遇是指及时发现和抓住某种意外的新情况所带来的有利时机,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其转化为一定成果。在我们的教学中,课堂的情况千变万化,碰到意外情况,即学生突然对教材发难或出现其他突发情况,出乎老师的“预约”时,教师要做出及时处理,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机智,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价值引导,让瞬间机遇生成智慧的火花,让瞬间教育在无痕中进行。
案例1: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集体力量大》课中的片断
我在执教二年级品德《集体力量大》一课时,请一位喜欢帮老师做事情的学生给我准备了几个小磁铁放在讲台上。上课时我就用一个小磁铁将一张图片固定在黑板上,不料图片突然掉了下来。在学生的一片惊呼声中,我不慌不忙地捡起地上的图片问学生:“现在我们的小磁铁遇到麻烦了,谁能帮帮它?”这位学生马上想到:“沈老师,我给您准备了好几块小磁铁,您多用几个就能把图片固定住了。”我点点头,接着说:“是的,同学们,一块磁铁的力量很小,但把它们集合起来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这就是……”没等我说完,一位平时老是捣蛋只顾自己的后进生马上回答:“集体力量大!”同学们立刻齐刷刷地朝向这位同学,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课堂上一次小小的“意外”竟成了德育的契机,不露痕迹地点拨,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明白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对于这瞬间的机遇,我想要追求的就是无痕的处理,我们用一种无痕的瞬间教育,学生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感悟。教育的瞬间机遇虽然不能人为地加以制造,也不可能按照人的意志安排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但教师却可以运用捕捉瞬间机遇思考法自觉地及时加以利用。
抓住瞬间机遇源于敏锐观察。教育的瞬间机遇总是出现在人们意料之外的时间和场合,必须敏锐地随时注意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它。案例中一张图片不慎掉落在地,这虽然是一个“意外”,但教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敏感和尖锐深邃的观察力,对所碰到的现象总是抱一种习以为常、见惯不惊的态度,那么即使机遇光临,也发现不了,更莫说及时把握住机遇所提供的重要信息和线索了。
抓住瞬间机遇源于及时捕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正是机遇的特点。案例中当教师发现是由于粘的小磁铁太少了才导致图片掉落,就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然后问学生:“现在我们的小磁铁遇到麻烦了,谁能帮帮它?”如果老师只是捡起图片再贴好,这件事就过去了,那教育的契机也就随之溜掉了。因此,对机遇所提供的每一个意外现象我们都给以必要的注意,才能透过一些不起眼的偶然发生课堂上的小事,从中发现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抓住瞬间机遇源于合理利用。巴斯德有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当瞬间机遇来临时,不仅要敏锐观察、及时捕捉,更要善于利用。在案例中,当学生说到多用几个小磁铁就能把图片固定住了。此时,教师马上就和正要学的品德课《集体力量大》一课结合起来,不露痕迹地点拨,让学生明白一块磁铁的力量很小,但把它们集合起来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这就是集体力量大。
(2)策略二:把握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连续不断的行为中的具体行为,是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其间的闪光细节。回忆上过的,听过的一堂堂课,能搜索到的常常是一个个精彩的细节:学生的一个表情、教师的一个提问、师生之间的对话……看似不起眼,但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却往往包含着智慧的火种,成为思维的创新点,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成就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成。也正是许许多多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也一点一滴地塑造着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案例2: 二年级语文《小柳树和小枣树》课中的片断
二年级语文课文中,出现一个短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词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精彩亮相。”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一项特长。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兴致勃勃,但唯有一位男同学却愁眉苦脸地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好象周围的一切都跟他无关。我看见了,轻轻走过去一问,这位同学脸红红地说:“我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孩子竟然找不到自己的一个优点。怎么办?还是请同学们来告诉他吧。于是,我请同学们稍等一下,帮这位同学找找优点。热情的同学们马上说了起来。有的说:“他上课发言很积极。”有的说:“他做值日很负责,每次走之前都会把门窗关好。”在同学们真诚的言语中,这位同学紧皱的眉头舒展了,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精彩亮相”中去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无形中,学生已经明白了。此时,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更是师生人生中十分重要的生命经历,它是真实的,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它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心灵震撼。 其实,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甚至是一件饰品,都有可能成为让我们为之一振的精彩的细节。
关注课堂中孩子眼神中的细节。“眼睛是心灵之窗”,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能看到他们的欢乐和忧伤,也能看到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眼神是那样纯真,那样无邪,那就是一扇永远敞开的、明净的玻璃窗。它会为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而目不转睛,会为老师的大发雷霆而暗淡失色……所以学生的眼神不仅可以被欣赏,还是一种无声的提醒。案例中当学生都在兴致勃勃地说着自己的特长时,教师关注到了班中一个男同学眼中的忧郁。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一个优点,当学生说了他很多的优点时,孩子紧皱的眉头舒展了,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从此案例中提醒我们教师,要让这天使般的眼神永远清澈纯净,那就需要我们随时捕捉到从“窗户” 传出的信息,要我们随时去呵护。
关注课堂中孩子语言中的细节。学生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总有自己对行为道德独特的见解,总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他们想对老师说,想对同学说,也想对自己说,而这些有意无意的语言正是孩子内心的流露。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教师。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常有教师这样抱怨:“真搞不懂我班的那些学生,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我就在想我们有没有耐心听过学生说话呢?这细小的地方或许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注课堂中孩子行为中的细节。总能听到孩子无缘无辜就能笑得很开心,总能见到孩子有事没事都能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总能发现孩子做出一些奇奇怪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这就是孩子,这就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虽然存在于课堂中但却因特殊的时间约束,变得十分细小,这就需要老师耐心、细心地去寻找去发现。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旋风,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如果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