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瞬间教育机智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当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的蓝天碧云之下,身处于开心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最容易贴在一起。
(1)策略三:游戏玩耍中的角色换位
角色换位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大朋友,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学生联系起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关爱。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最喜欢各种游戏活动,尤其是后进生,天生好动、贪玩。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当我们和这些孩子一起游戏玩耍时,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游戏伙伴”时,这些顽皮的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知心朋友”。此时,在游戏玩耍中运用瞬间教育机智,一定能够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案例3: “小足球”的魅力
不知什么时候,班上的男生迷上了踢矿泉水瓶盖。一下课,三五成群的男生围着一个瓶盖,你一脚我一脚地将瓶盖踢来踢去。我笑着问学生:“这是什么玩意儿?”学生笑嘻嘻地说:“这是踢‘小足球’呢。”我也顺势踢了几下,这批男孩子一下子对我特别得亲热。我又特意从网上找了一些有关足球的资料,当我和他们聊起足球时,他们对我刮目相看,觉得老师懂的还真多,在闲聊中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足球运动。当讲到足球趣事时,孩子们个个开怀大笑,我发现此事让我和这帮小足球迷的心贴紧了许多。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在游戏中的这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体味游戏的乐趣,享受生活的馈赠;使教师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也不断实现我们自身健全人格的塑造。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
在转变观念中进行角色换位。教师可以以“小老师,大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认可。但朋友再大,也是朋友。既然是朋友,就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地位上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平等。案例中教师没有因为学生踢的是瓶盖而对孩子横加指责,而是和学生一起踢“小足球”,玩得非常开心,此时教师就是学生的游戏伙伴。作为朋友,应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生爱好足球,又没有真正的足球可踢,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行为。教师与学生相处、相交、相知,然后在不经意间再抓住瞬间机遇了解和化解学生在游戏玩耍中的困惑和烦恼。
在传递快乐中进行角色换位。微笑是乐观的表现,是友好的表露,是互相信任的基础。教师的微笑于学生来说是炎炎夏日里拂过的一缕清风,更是凛冽寒冬里的一片暖阳。教师自然、真诚的微笑是教师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中,师生一起踢“小足球”,此时面带微笑的教师浑身散发的是快乐因子,营造的是安全而愉悦的游戏氛围,传递的是自信和希望。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成为学生渴望倾诉的朋友。
在展示才艺中进行角色换位。教师应该拥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在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都能有所表现。特别是要尽可能保持一些和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这决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一个多才多艺的教师对学生会拥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由此会拥有更多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机会,在成为朋友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多瞬间教育的机会。中午,当你和学生在一起聊天时,如果聊到了流行音乐,你会发现学生马上眉飞色舞,情绪高昂地和你谈起现在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歌,他们喜欢的歌星……如果你还会唱他们最喜欢唱的歌,而且唱得很好听,你会发现学生会用一种崇拜的眼神望着你。就像案例中,当教师在球场上 “游刃有余”,球场下教师和学生从乔丹聊到姚明,你会发现,男孩子的心已经被你抓住,你和他们之间的代沟已经消融,不知不觉中你和学生已经成为了朋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教师的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我想再补充一句就是:“就更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
(2)策略四:野外活动中的非功利谈心
非功利谈心是指我们的谈心,不要只是等到学生出了问题才找他们谈心,不要让每一次谈心都带有明确的“解决问题”“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还应该习惯于没有教育目的的谈心。这种没有教育目的的非功利谈心或者说聊天,是我们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一种有效途径。
案例4: 为了看看阳光 我来到世上
春暖花开,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利用春游的机会,我带着学生去踏青,一起去感受春的气息。当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片碧绿的草坪上时,我睡了下来,仰望着天空,深深地吸了口气。几个平时特别调皮的男同学看见了围坐过来问:“沈老师,你在干什么呀?”我说:“我想起有一位诗人巴尔蒙特的一句诗:‘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你们瞧,今天的阳光多好啊!我想把我的心拿出来晒晒。”“啊,心也可以拿出来晒的呀?”孩子们不相信,咯吱咯吱地笑起来。我说:“当然可以啊。当我们拥抱阳光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很温暖啊?”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知道,孩子们毕竟太小了,等他长大一点,回想起我说的这句话或许会有一定的感触。
“非功利谈心”其实是一种教育的铺垫,因为你是在为下一步的教育搭桥呀。但是,相对于立竿见影的教育追求,这种谈心的功利不那么急切不那么明显。教育目的在这里被隐蔽了——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教育目的”已经 “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在上述案例中,和学生进行的自然而然的、“不为什么”的谈心,使我和学生建立了一种真诚的关系,走入了他们的心灵之门。
非功利谈心时要捕捉时机。这既是教师的策略,也是教师的智慧。教师不可在学生要急于干其他事情时找他们谈心,那样他们往往会心不在焉,甚或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得不偿失;也不可在他们情绪极度低落时谈,那样他们往往会默不作声,甚至心烦厌倦;还不可在他们情绪极度亢奋时谈,那样他们往往缺乏冷静,变得偏激。最佳时机应是学生遇到困难,无从解决,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是获得进步,心情愉悦,需要别人分享他的胜利成果时;是言语过激,伤及他人,却还蒙在鼓里时……这种时机的选择,需要教师深入学生,随时发现。
非功利谈心时要变换时空。非功利谈心是借助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有的教师习惯在课前、饭后、课间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着许多教师的面与学生谈心。这对学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别的教师在一旁“敲边鼓”,也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反感。所以,适当地改变一下环境,如饭后在校园的树荫下边走边聊,置身于大自然的各种活动时的闲聊时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案例中教师带着学生去踏青,一起去感受春的气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学生聊起温暖的阳光时,学生的心情特别放松,不经意间和教师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非功利谈心时要真心交流。谈心是一件让人心歇息的事情,就如一杯茶,温和的、暖暖的,让你重新拥有一份坦然的心境。谈心也是一件使人心愉悦的事情,犹如一曲歌,轻松的、欢快的,让你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同学生谈心,要诚心诚意,以诚相见。因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心换心才是最合理、最见效的,只有自己首先谈出心里话,才能使别人也讲心里话,这样彼此才能推心置腹地交谈,才能使对方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案例中教师在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大自然中想起诗人巴尔蒙特的一句诗:“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心中有感而发,因此和学生的闲聊才觉得特别真实,真是用心在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