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郑丹平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摘要 近年来,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或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由亲戚照顾,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乏,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表现出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本文通过对一农村留守儿童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展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和亟待关注性,以期对此类问题儿童心理辅导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干预 个案研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2010年10月全国妇联等机构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的数据,报告显示,国内有超过1. 2亿农民外出打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1]。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 4%有焦虑心理,27. 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惧感心理,22. 7%有易怒心理, 57. 6%有过失行为,35. 2%有说谎行为,71. 4%有偷窃行为,30. 6%有攻击行为,4. 13%有破坏行为[2]。王东宇等人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发现,有30. 3%的中学“留守孩”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3]。
一、一般资料
个案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孔鹏(化名),男,13岁,曲阜人,在读小学5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倒数。朋辈辅导员在村长的介绍下,找到孔鹏。第一次辅导时,发现其反应迟钝,不善言辞,说话时不看人的眼睛,目光游移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手脚也很难保持不动,而且很容易烦躁,极其容易发怒,交流困难,对辅导员很警惕。身体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家族无精神病史。
个人成长史
孔鹏是家中幼子,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今年27岁,已出嫁6年),父母均健在,爷爷去世,奶奶患老年痴呆(轻微)。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因此,从孔鹏3岁起父母就到外省打工(父亲在北京,母亲在新疆),自幼由姐姐和奶奶照料,姐姐出嫁前由姐姐照顾她,后来姐姐在他7岁时嫁到外地,从此由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现在老年痴呆的症状逐渐严重。家中一直无人教育他,没有上过幼儿园,到8岁时才进入小学学习,学习成绩长期落后,从9岁起迷恋网络,网瘾严重,曾说谎和偷盗,骗取网费。
个人陈述
自己很讨厌上学,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对他都不友好,都瞧不起他,不喜欢和同学一起玩耍,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最厌恶学校的中年教师,觉得一些快退休的老教师很温和,自己很尊敬她们。痴迷于网络,喜欢玩的游戏有很多,例如穿越火线(CF)、地下城与勇士(DNF)、龙之谷、传奇等,在游戏中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觉得自己在游戏中有尊严。觉得父母对他不好,从来都没有关心过他,父母在每年过春节时回家待半个多月,回家后也不和他说话,只关注自己学习成绩,有时候还会打骂自己。而且觉得父母离家外出打工没有人照顾奶奶是不孝,父亲是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很讨厌父母和像父母一样年纪的人。自己不喜欢和人说话,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觉得别人会伤害自己,觉得自己待在自己的世界最安全。
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时不连贯,结结巴巴,没有思路和逻辑,讲话时语速很快,而且与人交流时一直不抬头直视他人,脸红、气喘、十分紧张。据老师反映,张鹏在自己班级里是年纪比较大的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差,而且不尊敬老师,平时也不喜欢和他人交流、对人冷淡,显得很木讷,呆板。
诊断
1.诊断结果。初步判断孔鹏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自卑心理严重,孤僻、焦虑、烦躁、易暴怒,注意力不集中,与人交流困难、交流时紧张气喘,可能存在自闭症和多动症倾向,有网瘾,较为严重。
2.心理测验结果。采用SCL—90[4]和EPQ[5]作进一步评估,并采用CRT进行智商测试。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 60;强迫1. 80;抑郁2.10;人际关系2. 63;焦虑2. 80;敌对1. 63;恐怖1. 13;偏执1. 83;精神病性1.80;其他1. 1 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CRT得分:98分,处于中等智商阶段。
病因分析
1.父母关爱的缺失,情感支持的缺乏。孔鹏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时候,没有经历到正常完整的童年体验,从而造成他认识观、价值观的偏见。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不能及时得到生理心理上的教育与关怀,遇到问题不能与父母或者身边的人(奶奶轻微痴呆)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使他心理情感不健全,存在孤独感与寂寞感,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内向、孤僻抑郁,导致了各种异常行为的产生,比如表现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是非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与人交流的主动性等等。
2.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直接、潜移默化、持久的作用,特别是在青春发育期这一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孔鹏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万欠往往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容易造成孩子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自律能力较差。而孔鹏的姐姐作为监护人仅局限于让他吃饱穿暖、不出事之类的浅层关怀,而忽视儿童心理需求的深层关怀,也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3.社会的支持作用缺位。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场所史是少之又少,孩子的身心无法得以释放。留守儿童尚处于学龄期,心理上正处于对-切充满好奇的阶段,然而社会阅历小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到周边小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而而,上网和玩电子游戏成为一些孩子们课余时间主要的体闲方式。网络事物良荞小齐,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正确地教育引导,缺乏有力的监督管制。一些地方政府己经开始呼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但多停留在表而形式上,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风气。
四、辅导方案的制定
1.辅导目标的确立。具体目标:改变自卑的心理状态,逐渐减轻孤僻、焦虑、烦躁、易暴怒的不良情绪;使注意力更集中,减轻网瘾状况;改变不合理的观念、对父母的看法有改观能理解父母;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2、理论原因和方法。认识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这组方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用行为治疗技术。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咨询过程
1.诊断阶段。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2.咨询阶段。主要仟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父母都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只会给自己钱,对奶奶也不好,不孝顺,没有责任感;(2)学校的同学对自己不友好,有敌意,别人对自己也有敌意,待在自己的世界最安全;(3)上网玩游戏能找到自己的尊严,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找到存在感。
造成的结果:厌恶父母,讨厌和父母年纪相似的老师;和同学关系不好,人际交往困难,孤僻、冷漠、有自闭倾向;有网瘾,偷奶奶的钱去上网玩游戏。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父母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才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赚钱,赚的钱也大都用在自己身上,是为了让自己和奶奶能过上好的生活才到外边吃苦受罪,父母不是没有责任感、没有承担,恰恰是有责任感才会这么做,父母关心自己的成绩是为了自己以后不会吃苦受罪,能找一个好工作,自己应该体谅父母,帮父母尽孝;(2)学校的同学不是对自己不友好,是因为自己不搭理别人,自己也是这个样子啊,如果别人对自己冷淡,那么自己也不喜欢的,这个世界上好人很多,不是都对自己有敌意,因为自己根本就不会别人构成威胁,所以,自己应该鼓足勇气走出去,多和别人交流;(3)自己上网用钱去偷、去骗首先是不诚实,不是好孩子,另外偷奶奶是不孝顺,更不应该,而且在网上玩游戏找不到尊严,网络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在这里找到的尊严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得不到认可的尊严没有价值。
3.行为矫正计划。用于帮助孔鹏改善注意力、组织和学习能力以及完成每天学校布置的作业。采用代币法,从易到难逐次递进。最初针对最容易控制的行为,即手脚乱动的行为。如果他能好好坐在自己座位上,每过1小时就可以得到20分。在此期问,只有老师让他离开座位他才可以离开。另外,他也可以有一次“犯错”的权利。第一次未经允许离开座位时,孔鹏会收到一个警告;如果1小时内再发生类似情况,则每次被扣罚2分。在每天6小时的上课时间内,如果能够累积到100分以上,那么他就可以得到一次自由活动的机会,例如玩新的游戏、看录像等。同时,代币法也被逐渐运用到戒除网瘾上。
六、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求助者反映,自己对父母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变得懂事多了,能体谅父母。自己心情变得好了很多,更加开朗了,能比较融洽的和同学进行交流(参加暑假辅导班),能较长时间的保持自己的注意力,上网的次数和时间也少了很多。
老师反映,孔鹏同学在课上表现很好,成绩有所提升,到达中游,对老师和同学都变得有礼貌多了。
七、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而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玉,王雅婷.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系列报道评析—以南方科技报为例[J]人文政治,2012,(1): 187.
[2] 蒋平.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 理论观察. 2005,(4) :79一81
[3] 王东宇,王丽芬. 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田. 心理科学,2005 (28):477一479.
[4] 宋专茂,陈伟. 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 1999:207—218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宏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朋:增定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27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