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杭州市高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涌入造成了生源的多元化。笔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X在幼儿园学习、生活过程中展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家庭背景的差距、不良的生活环境以及滞后的家庭教育是造成高新区公办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认为应从“树立理性价值观”、“培养幼儿自信心”、“强化家长关注度”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心理干预 个案研究
杭州滨江区是一个经济、科学、社会不断飞速发展的高新区,大批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导致公办幼儿园的生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突出特点。外来务工子女因为经济、文化背景的差距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成了幼儿园里相对“弱势”的群体,在不一样的眼光下,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了许多变化。
一、 镜头聚焦:务工子女有怎样的心理问题
谈话活动《我是文明小客人》活动开始了。老师问:“到了别人家门口,我们先要做一件什么事呢?”小朋友马上回答“要先敲敲门,然后才能进去的。”老师很是赞许。这时有个声音冒了出来:“我们到X家里玩从不敲门的。”“为什么呀?”老师有些惊讶。“因为他(指着幼儿X)家没有门,他家是用那种东西搭起来的。门口就用一块布遮起来的。”刚才还神采飞扬的X一下子就变了,怯生生地低下了头……老师明白了,X是外来务工子女,父母在菜场卖家禽,考虑到节约成本和方便经营,将住所安在了窝棚里。
这样的状况让笔者很担忧,不断从懵懂中走出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尊心,有对比就有差距,在这样“赤裸裸”的横向对比中,X感受到了什么是不同,那他的心理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托班刚入园时,X性格开朗外向,小朋友都很喜欢和他一起玩耍,有几位家长经常邀请他到家中或外出游玩。但随着X渐渐长大,大家逐渐发现了他身上的变化:言行举止越来越粗鲁,满嘴脏话,表现得像一个小痞子;卫生习惯越来越差,每天身上总带着异味;吃东西显得很迫不及待,手里一块,嘴里一块,喉咙里还有卡着一块,经常引发其他孩子跟抢;对同伴带来的任何东西都感兴趣,有段时间还把同伴的东西偷偷拿回家;几个经常和他一起玩耍的家长反映,X在他们家,举止非常随意,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现在这几个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受他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开始慢慢疏远他。
在托班入园时和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可爱的孩子,现在为什么与其他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近年来,滨江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引进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导致符合入托年龄的幼儿人数激增,幼儿园的生源呈现多元化的突出特点:有本地居民、有自办企业的个私经营者、有高薪企业白领、外来务工者等等的子女。但由于幼儿园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布局和数量仅能初步满足周边居民的子女入托问题,外来务工子女特别是父母从事低技术含量体力劳动、低智力成分商业活动的,很难进入公办幼儿园。即使有少数能进入的,因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差距显得更为明显,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失落感、自卑感。
以X就读的班级为例,除他以外,其他孩子的家庭条件都较为优越,绝大多数家长的职业均为高薪白领或企业主,少数为IT从业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这些孩子从小就接触到了城市主流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完全是在城市文化的模式下进行的。而X的父母是近年来进城打工的农民,受父辈的影响,X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举止带有明显的农村文化痕迹。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影响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1)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对于其他孩子来说相当平常的东西,对于X而言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宝物,基本上不能拥有,导致与同伴之间交流的话题也越来越少,让孩子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失落感、自卑感。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观点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孟母三迁”的故事众所周知,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也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神经系统的生来特性所制约,更重要的是决定于个体存在的时间内已经受到的那些影响,也就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经不起外界的诱惑,不良环境、风气等都会导致幼儿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X的父母是菜场摊主,菜场里的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行为习惯较差,言语动作较为粗鲁。X的父母来杭之后为生计而疲于奔波,很少有时间去照顾、关心、教育他。孩子的闲暇时间只能靠自己打发,以游荡在菜场及周边的方式度周末。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形成了“举止粗鲁”、“满嘴脏话”等种种不良行为。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资源,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教养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法,对子女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出现的差异,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由家庭教育的差异所引起的。“这种差异首先表现为家庭占有文化资本的多少以及这种文化资本距离学习领域的要求的远近。”(2)而且这种家庭化的文化资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代际传递,并使文化资本的继承者即其子女在学校学习及之后发展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除了给滨江带来急剧增长的入学人口外,还带来了各种具有地方特色、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处在高端的外来务工人员会逐步适应各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注重情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等。但处在底层的外来务工者,绝大多数注重知识灌输,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明显不足甚至忽视。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始终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X的家长就属于后一类的家长,在对孩子具有较高期望的同时,对孩子实行了“放养”,使X始终处于“松、紧”、“宽、严”的摇摆矛盾之中,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早期的人生观教育至关重要、影响深远。孩子对人生道理的接受能力纯正天成,可塑性强,易于进行针对性教育,趁未成形,从小把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
1.诱人的金钱不是人生快乐的根源
因家庭经济拮据,随着年龄的增长,X对其他孩子优越物质条件的羡慕心理愈发明显,自卑感越来越强。针对性这一现象,教师通过一些行为、故事等去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财富,把重义轻财、克勤克俭、诚实认真等有意识地传递给孩子,通过挖掘这孩子身上所具有其他孩子所没有的优点,如:勤劳、善良、待人真诚、独立性强等,让孩子感受到“我身上也有很多你们没有的优点”、“我并不你们差”,感受到“不是有钱就是快乐的人”,学会正确看待人的品质、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2.优良的行为习惯是终生享用的财富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告诫家长:“自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受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X在行为举止上已显露出从事低技术含量体力劳动、低智力成分商业活动人群普遍具有的不良行为:讲脏话、行为粗鲁。若不及时进行干预,不仅孩子逐渐会形成习惯,而且还会引发其他孩子竞相模仿。因此,教师应多给X一些关注,及时制止不良行为,采用正面教育的形式,结合故事等活动,帮助幼儿逐渐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3.良好的人际交流是健康成长的保障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受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X在人际交流的礼节上十分随意:到同伴家做客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已导致同伴反感并有意疏远。因此,提升孩子交往技能显得十分重要。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也才肯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
1.教师与幼儿:真情关爱、激励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特别是在他们心里无比神圣的老师的关爱和肯定,都希望大家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孩子。对于来自贫困家庭、自认为低人一等的孩子而言,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活中,教师要给孩子特殊的爱。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笑容,多说亲切的话语,多用正面、积极、恰当的语言,肯定并赞美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良好表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心他,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地去探索世界。
2.幼儿与幼儿:彼此相容、纯洁友爱
团结友爱、尊重信赖、安全快乐的生活氛围,是幼儿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彼此相容、纯洁友爱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暖房。X虽然来自农村,很多方面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但他身上也蕴涵着比城市孩子更优越的特点,如:动植物知识,运动发展能力等。教师要强化心理优势,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孩子,发现和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他的每一次成功,帮助他在班里确立被他人认可的地位。要注重营造愉快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幼儿得到感染和鼓舞,感到温馨快乐、感到关爱和支持,有效的促进孩子发展。
3.班级家长与幼儿:包容尊重,如浴春风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家长群体对班级管理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寻求对外来务工孩子持积极态度的家长参与工作,创造一个和谐、和睦的环境,倡导其他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与他玩耍,并偶尔一同外出游玩,给孩子机会、给孩子支持,让幼儿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感到奋发向上,有自豪感,精神上获得愉悦,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并让幼儿感受到参与社会活动被认可、被肯定、被赞扬的快乐,促进幼儿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最初课堂,也是最重要的课堂,父母对子女良好的教育与影响是直抵内心且深远的,它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某些影响是学校无法具备的。
1.父母满足适当物质需要。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着能够获得新衣美食,那种从物质享受上获得的快感,是极其直接而有力的。家长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买点零食、玩具;周末带孩子逛逛公园、动物园,看看电影等。
2.留有倾听孩子述说的时间
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家长应更多关心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去适应周围环境。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陪孩子聊一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心理上的关心和支持。
3.重视家园合作促进健康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幼儿园、社会。特别是家园合作的力量。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X幼儿家长很少参加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现象,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宣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配合意识。同时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对出现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及时进行沟通,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习惯和心理状况的办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X又逐渐恢复以往爱笑的特点;原本脏话冲口而出的现象已基本消失,说话不再大喊大叫,言行举止也逐渐趋于文明;抢吃点心现象也越来越少。虽然对同伴的玩具还是十分的羡慕,但已懂得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想玩但可以向同伴借,用完要归还。
虽然孩子这段时间行为有所改善,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个严峻的事实:环境可以改变一切,特别是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因此,作为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用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著,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03月.
【2】杨建飞,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干预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06月.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4】姜新,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5】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1).
【6】孙银莲,论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成长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