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考试焦虑的个案辅导
发布时间:2013-06-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叶

 

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20136月3日
地点
马小支部活动室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12
实到人数
12
主持人
许叶
活动
形式
考试焦虑的个案讨论与辅导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结合身边个案,讨论考试焦虑该怎么办,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指导与帮助。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活动过程:
1、许叶老师谈谈我们身边的个案问题,今日,咨询室走来一名考试焦虑的学生,对考试情境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甚至有点恐惧的心理反应,求助老师,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该如何帮助她。
2、许叶老师初步介绍该生的一些情况。
3、老师们畅所欲言,随后拿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第一阶段:为了更好的说服和指导她,心理老师给她写了一封信,尽量客观地分析它的忧虑,谈谈自己该做的和做不到的。
第二阶段:心理老师多和他谈话、交心,让她更加认识到:过度紧张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行为,会影响自己的方方面面。围绕人际交往进行训练。
第三阶段:联系家长,获得家长的支持。
3、组长进行总结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表现为程度轻重不一的紧张、不安、害怕、惊恐等。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对考试情境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说,试题太难,要求过高;从主观上讲,学生自认为应试没有把握或者压力过大,认为考试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后果。心理课题组成员找出了一系列方法,对以后的考试焦虑症状具有指导意义。
 
填表人      许叶        

考试焦虑的个案辅导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作者:许叶   

摘要: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表现为程度轻重不一的紧张、不安、害怕、惊恐等。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对考试情境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说,试题太难,要求过高;从主观上讲,学生自认为应试没有把握或者压力过大,认为考试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后果。  

关键词: 考试焦虑;认知治疗;个案研究  

一、案例分析  

小方,女,13岁,六年级学生,自己求助老师。
    1、表现:最近上课总是心不在焉,若有所思的样子,很少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常独自坐在座位上,有时显得很累的样子,索性把头埋入书中。
  2、平时表现:经常独处,脸上已好久没出现笑容了。
背景资料:
  家庭:经调查,父母亲一心想培养自己的女儿,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每天晚上和双休日,父母亲都给她增加大量的习题练习,在她的学习方面化了很多的精力。
  来访者:从入学到现在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的,学习很积极,也很用功,是同学心中的好榜样。
  环境:邻居也很关心她的学习,给她的压力也很大,无形之中给她施加了许多压力。
来访者自述:
    1、关于家庭:由于父母亲希望过高,总希望她能考上名牌初中,因此在上了六年级的这段时间里,每当她回到家,总是反复讲:这几年家里的钱都花在你身上,都希望你能够考上好的学校上学,如果考不上名牌,就没出息了。无形之中给她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2、关于自己:她是一个学习很自觉的女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他今年读六年级了,爸爸妈妈都认为他能考上名牌初中,对她充满了希望,生活上关怀备至。可是,她觉得自己对此并不是十分有把握。随着考试的临近,她显得越来越紧张,吃饭没胃口,晚上睡觉也睡不好,连做题目似乎也不那么得心应手了,有时还担心自己万一考砸了怎么办。渐渐地,她的作息规律出现反常,学习成绩也开始不稳定。
    因此,她有以下几种想法:
  (1)大家都知道我学习成绩好,万一我考不上名牌初中,别人一定会笑话我的。
  (2)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我不能对不起他们,一定要考上他们希望的学校才行。
  (3)万一我考砸了,爸爸妈妈的希望就会落空,他们就会生气、绝望,我很怕他们这样。
  (4)我如果因此惹爸爸妈妈生气,就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5)我不能考不好,现实只允许我成功,不允许我失败。可是我又觉得这件事确实有点难度。
分析与诊断:  

(1) 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符合:“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反应程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这类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对求助者进行咨询。  

(2)不属于神经症。  

理由:虽然求助者有害怕、焦虑感,但其时间短仅是一个月左右,对其社会功能尚未造成明显影响,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依据判断神经症的“三标准”。病程:“1个月。精神痛苦程度:自己主动设法。社会功能:能正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不能构成神经症诊断”。  

(3)不属于精神疾病。  

按“三项原则来分析”,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疾病。理由: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致的,表现在出现问题时都有一定的诱因,自己对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担心焦虑的事件明确,主动要求解决问题。  

(4)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的学习焦虑,较为恰当。  

学习焦虑的产生与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关。王极盛教授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感在心理健康的问题中占的比例最高,程度也最严重,而且也是引发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仅“引发学生产生学习焦虑问题”。“也会引发孩子的躯体症状”。  

5、诊断依据  

(1)原因分析。  

①主因:求助者观念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不合理的信念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学习压力感、个性敏感,不善交往使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些都可能造成学习焦虑症状的突显。  

②诱因:不善交往造成的紧张;同学随意说出的“一句话”;“学校宣布‘周六’不上课”;寝室里有“精神病”的同学;考试成绩不如意,这些是诱因。  

(2)排除器质性的原因。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3)从她的叙述过程中我可以认为,这是由于家长的期待压力而产生的比较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的一种对学习恐惧心态。实际上此时她的心理已经处于一种异常状态。  

从家长的态度上看并没有什么地方让人觉得过头,不过是家长对孩子良好期待的愿望,望女成凤心切。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处于青春期边缘的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讲,这种语言的运用,或者采取这种方法就显得不合适了。不管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来讲是很难负担的。由此可见,家长的期待不仅没有变成孩子学习上的动力,反而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具有强烈压力的环境下,当焦虑达到恐慌地步的时候,(而她此时的心理反映就属于这种情况)人们或通过阻塞一部分认知区即闭目塞听或在解释上予以严重的歪曲去消除焦虑(而她选择了最简便快截的逃避手段——退学去消除焦虑),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以损失一些东西,对学生来讲就是损失有关的新知识为代价的。这也正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辅导策略与实施:
  第一阶段
  为了更好的说服和指导她,我给她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你的这些想法是否客观、合理,我进行了以下分析:
  考不上名牌初中就一定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吗?
  答:这只不过是你自己一厢情愿的推测,因为事情并没有发生,一切都只不过是假设而已。你对事情不好的一面过于担心了。事实上,担心只会增加烦恼,给自己施加压力,使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受到干扰,反而使自己更加可能“考不上”。再说,即使真的考不上,与别人有何相干呢?
  考不上名牌初中就是对不起爸爸妈妈吗?
  答:当然不是。这又是一种不够客观的不合理想法。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的付出是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并不是像商店里买卖东西一样做“等价交换”。爸爸妈妈对你抱着很大的希望,是出于对你的欣赏,对你好也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是对你的帮助,而不是给你施加压力。好果明明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意,尽心尽力去努力了,也就足以让爸爸妈妈欣慰了。
  如果让爸爸妈妈生气了,是不是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
  答:好像不是。这个想法又夸张了。你是个凡人,又是个孩子,当然会犯错,自然就不可避免地有让父母生气的时候,但这交不意味着你“罪不可赦”。爸爸妈妈也是平常人,当然也会生气,这就如日出日落一样正常,有谁的爸爸妈妈从不为孩子生气呢?问题的关键并不“可不可恕”,而是大家各自如何理性地面对问题。
  必须考上名牌初中吗?
  答:不一定。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重点初中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但不是他唯一的选择,更不是什么“命中注定”的事情,所以不是“应该”和“必须”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你要做的是努力学习,而不是把自己“吊在一棵树上”。
第二阶段
  进行辅导:
  1、认知调整。(第一周)
    班主任利用各种场合和安术进行交心,让她更加认识到:过度紧张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行为,会影响自己的方方面面。
  第一,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客观的评价自我。能在生活中认识自我,对自己的长处、优点感到欣慰、有自豪感;对自己的缺点、不足学会正视,尽管她会给人带来麻烦和痛苦,但只要能正确对待就不会自暴自弃。
  第二,要正确对待升学。一个人的选择是多样的,未来的成功并不只是以是否考上重点来衡量的,人所不能放弃的是积极进取、不懈努力。
  第三,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困难或烦恼时,要尽量保持一种比较平静的心境去调节自己的情绪,终始让乐观支配自己,因为消极的情绪不仅会阻碍新知识的获得,还会妨碍一个人的正确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2、围绕人际交往进行训练。(第二周)
安排同学中,善解人意、真诚友好的同学与她多接触,多谈心,让她的好朋友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她改变自己的想法,建议如下:
  (1)能考上重点中学当然最好,但考不上也不是“世界未日”。
  (2)爸爸妈妈希望我考好,我一定尽心尽力去做。
  (3)我现在要想的不是还没影子的祸事,而是眼前我的功课还有什么地方没复习好。
  (4)我爱爸爸妈妈,他们也爱好,我们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大家应该互相理解和鼓励。
  3、联系家长。(第三周)
  在家长中进行一些家访,交换他们的女儿在学校和在家出现的一些状况,交换彼此的看法,进一步了解父母亲对女儿的希望,慢慢地改变对女儿的一些态度。
效果:
  通过我们老师的辅导及家访,再加上她自己主动地与她爸妈交换对升学考的看法,慢慢她的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而且在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非常整洁的纸条,并且有卢老师亲收的字样。我打开一看,一行整齐的字体映入眼帘:老师,谢谢您!我想通了,不管最后的考试结果如何,我都不会放弃努力的!她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学习的劲头比以前更足了。
    考试焦虑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适度的焦虑可以形成一种动力,使自己考前努力学习,在考试中集中精力,从而取得理想成绩。而考试过度焦虑的同学往往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从而干扰考试,导致考试失败。多次失败则容易引起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致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行动刻板、记忆受阻、思维呆滞等现象。因而,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考试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考前动员把握住分寸,恰到好处地使之形成适当的焦虑,对考试失败后心理失衡者则要作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而导致严重心理失衡现象的很多,关键在于他们经不起挫折。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小娇生惯养、倍受呵护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往往受不起哪怕是轻微的打击。有人称他们的心理为“蛋壳型”心理。所以,得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了解挫折是人生道路上常会遇到的,是十分正常的。挫折会给人带来打击、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挫折可能导致一个人奋发图强,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丧失斗志。强者之所以为强者,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战胜自我。可以经常给他们讲古今中外学者从挫折中奋起,不屈不挠,终获成功的故事,以此激励学生,培养他们不回避挫折,正视挫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挫折承受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性格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着他对挫折的态度和适应性。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坚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强;性格孤僻、内向、懦弱、心胸狭窄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低,往往经不起挫折,在挫折到来时不知所措,失去自我调控的能力。因而,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或买一件心爱的小玩意,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当然,教师也要创造条件,让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尝试一下成功的喜悦,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3、培养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的能力。俗话说:知人容易知己难,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往往就不能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因而,培养学生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充分了解自我,坦然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获得机遇与成功,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偶尔的一次考试失利,一般不能归结为目标不当,而要寻找其他多方面原因。若考试始终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新的合适的目标。  

    4、矫正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学家爱丽思曾说:“人的认识直接影响情绪,错误的或不现实的认识会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各种身体和心理病症,如果矫正了认识,就能改善情绪反应并消除焦虑症状。”因此,必须让学生对自我和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的矫正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实现:首先让学生检查自己的担忧,即将与考试相关的担忧事项排列出来,然后帮助学生对各种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剔除不合理不必要的担忧,再从反面作危害性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反应。  

    5、让学生学会有意识调控自己的情绪。心理学家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原则和方法,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比较简易、实用的调控方法:“超觉静坐法”,即让学生通过凝视窗外单调景色以达到一种恍惚的清醒状态,产生精神的大放松:“深呼吸法”,让焦虑者通过深呼吸,降低其血压,减慢心跳,从而平静下来:“自我教导法”,即让学生通过内心对话实现自我沟通,以确立正确反应。例如考试前可让学生对自己反复说:“我知道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或“考试成绩并不重要,我考前已尽力了,这才是最重要的”等话语。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克锋等.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2004,5.  

[3]张亚林.神经症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车文博等.心理治疗指南[M].吉林: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