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励打开孩子的心门
发布时间:2014-06-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邹秀娣
小王,男,13岁,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作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和家长。举止行为非常幼稚,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在他经常流露出的不在乎的神情背后,有时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无奈。父母都忙于工作,母亲对他比较溺爱,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平时对孩子不骂不责备,常常是对听之任之。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分爱护,导致孩子成绩一塌糊涂。
本学期刚开学时,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完成家作方面,他的表现一直不错。因此,我对他的要求渐渐提高到和其他同学一样。可能由于我对他的期望值过高,他居然没有连续一个星期没有交英语作业。我立马致电给他的家长,问其原因,是他太贪玩,所以导致家作没有完成。我马上就意识到我可能在教育过程中太心急了,这样反而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导致前面的努力白费。因此,我转变策略,对他没有做家作一事没有做过多的批评,而是肯定他前一阶段在学习上的进步,然后还赞扬他对于学习的态度有所转变,能正确认识到不做作业是不好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要受批评的。我最后让他自己思考他的行为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正。他在沉默了很久后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今后会好好学习的,我向你保证。”我听到他那样说也没有再进一步追问他,我接着就对他说,“好,老师相信你。那你自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他利用课余时间,把所有落下的作业全部补好了。
面对一位后进生,如果班主任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使其转化,那么这位班主任一定会想方设法做好转化工作;反之,如果从思想上认为后进生是“朽木不可雕”,那么,这位班主任往往会找出诸多的理由,不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可以说,教师没有转化后进生的信心,便没有促使后进生尽快转化的条件。我们面前的后进生,有的属于“学业不良型”,有的属于“表现不良型”。面对极具可塑性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怎能忍心给他们贴上“朽木”的标签而放弃做他们的转化工作呢?
爱学生,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偏爱”后进生,是优秀班主任的标志之一。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后进生身上尤为明显。爱,可以提高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能力。老师如果对学生富有爱心,他必把后进生的转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虚心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与管理经验,不懈地探索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王渐渐变了,大扫除时,他干得不亦乐乎;篮球赛上,他摇旗呐喊,并抢着为运动员们服务;期末考试时,他的各科成绩均有提高。他的进步不仅仅是在学习上,更可喜的是性格开朗、热情了。“鼓励犹如阳光”。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便会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多种潜能和情感便会激发出来。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要学会对学生的观察、鼓励,甚至赞美。手执爱心的金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