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讲座稿)
发布时间:2014-10-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叶

  

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201310月19日
地点
马小会议室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91
实到人数
91
主持人
周建强
活动
形式
研讨会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本次会议是研讨会,由周建强主持,由许叶组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各课题组主要成员发表见解,周晓萍副校长作总结发言。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会议主要流程:
1、与会成员签到。
2、会议由周建强主持,着重强调本次会议的目的,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3、由课题组长许叶老师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的相关内容。
4、由白舜华老师介绍如何在校园网上上传相应内容,完善课题。
5、各位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6、金玉主任给予答复。
7、 周晓萍副校长作总结性发言。对本课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对教师提出殷切希望。
 
 
本次会议非常有意义,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
 
填表人      许叶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讲座稿)
                                 吴英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如《诚实和信任》一文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真诚相待。
2、 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记叙了体操选手桑兰在比赛时发生意外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桑兰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二、构建健康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1.教师教态调控。
教态是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言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感情的行为方式,也是调控教学的一种手段。
(1)语言富有表现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如一曲优美的旋律,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应如一道清澈的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它体现教师“讲”的精华,“导”的恰到好处,其艺术性的要求主要是规范性、生动性、逻辑性和启发性。
(2)声调具有渲染力。
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速度要有变化,在某些教学环节,对需要强调和突出的内容,可以加大声音的力度和强度,有时需要重音音节延长,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为了渲染气氛,也可以使语速越来越快,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3)动作、表情的亲和力。
教师讲课的身势:头部动作、手势、眼神流露、表情变化,对于和学生交流感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明显的作用。因此,也是课堂调控的一个方面。
例如,教师经常走到学生中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学生感到心理上与教师的接近;教师的眼神、正视、俯视、环视、点视都有不同的内涵,运用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真诚的微笑会使学生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会使学生欣然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教育,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这样,调控教学就得心应手了。
(4)消除学生紧张心理 ,让课堂收放自如。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强,很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肯定。这种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害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不少学生说:“本来有些想法,但不全面,不完整,可一站起来,心里就急,脑子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少数学生说:“真怕点到我头上。”上述心理是焦虑程度过强的表现,它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调整的方法是抑制学生过度的焦虑。具体的做法是:(1)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心理上的足够准备。(2)调整课堂教学,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教师可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但教师又要注意不能包办代替,在点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话语定向。
课堂上,有的学生频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从不举手发言,一节课下来,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这样的课会失去多数学生的参与,久而久之,课堂就变成了少数学生的天下。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指定那些不举手的学生发言。教师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有的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此,要有时间上的规定,表述要简洁明了。如果有的学生说起来没完,教师就要提醒,甚至请其暂时停止发言。
(7)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班的丁超,别看他才九岁,但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成立了“预习小组”,小组中成员每天在他的带领下自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相关证据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8)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其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由于紧张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说错了,同学们会笑他,不敢说。这时,教师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教师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定行”。教师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教师又鼓励他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教师又带领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