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和谐课堂因我而美丽(针对教师心理讲座)
发布时间:2014-10-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叶

 

 
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201410月20日
地点
马小会议室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91
实到人数
91
主持人
许叶
活动
形式
研讨会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本次会议是研讨会,由许叶主持,她从调节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课堂的导入,以及课堂中学生心理几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如何打造和谐课堂。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会议主要流程:
1、与会成员签到。
2、会议由许叶主持,着重强调本次会议的目的。
3、由许叶老师介绍教师和谐课堂的相关内容。
4、由白舜华老师介绍如何打造和谐课堂的小妙招。
5、各位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6、许叶老师给予答复。
7、 周晓萍副校长作总结性发言。对本课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对课题再次作修改,希望本课题得到不断地完善。
 
 
本次会议非常有意义,它让各位教师学会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是自己的课堂更加和谐。并且通过学习让老师明白了一堂课中导入的重要性,以及关注孩子的好办法。
 
填表人      许叶        

 
和谐课堂因我而美丽
                       吴英
一、集中注意力的艺术
(1)调节学生良好的注意力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于学习的全过程,要提高课堂效率是不可能的,因此,善于调控教学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调节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引起注意一般用于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它决定教师能否从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来,并将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这一环节中,引起注意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通过复习提问、设置悬念、观察演示、问题讨论、故事、谜语、游戏导入、创设情景等,促使学生在一堂课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和愉快轻松的心理。
当然,引起注意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目的、侧重点上来,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变换教法,稳定注意。
学生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注意力分散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如何使学生注意力保持相对稳定,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交替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自学、阅读、练习、讨论、探究、合作等,来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注意力是需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养成自觉排除外来干扰的自制力。
运用规律,保持注意。
如何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取决于教师课堂调控的艺术。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有条不紊地把握教学进程,系统地提出问题,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时、准确地揭示知识规律,使学生的两种注意有机地、自然地交替进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合理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激情度
弱→强→弱 、强→弱→弱
处理好波谷期、做操、小游戏
二、导入的艺术
(1)“丢包袱”导入法    (2)“目标展示”导入法
(3)“直观教具”导入法 (4)“语感传送”导入法
(5)“动手操作”导入法 (6)“演示实验”导入法
(7)“讲故事”导入法    (8)“音乐感染”导入法
(9)“讲文学史”导入法 (10)“幻灯投影”导入法
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三、关注课堂心理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合理疏导,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学习者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产生破坏作用,都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取得最佳效果的焦虑度应是适当的。
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弱。教师要抑制学生的依赖心理,不要一讲到底,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如角色刺激、抢答赛等。
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强,很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肯定。这种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害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不少学生说:“本来有些想法,但不全面,不完整,可一站起来,心里就急,脑子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少数学生说:“真怕点到我头上。”上述心理是焦虑程度过强的表现,它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调整的方法是抑制学生过度的焦虑。具体的做法是:(1)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心理上的足够准备。(2)调整课堂教学,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教师可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但教师又要注意不能包办代替,在点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教师不要老用一套教学方式,即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改变教学方式。
4、把握知识和能力落差,维持学生探求心理
所谓知识和能力落差就是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学习时所需能力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和学生现有能力的差。如果落差过小,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如果落差过大,学生又力所不及。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对学生现状的客观分析,确定恰当的知识和能力落差,维持学生的探求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的施教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不断激起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热情和欲望,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即疑问)开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在教材难重点处,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暂时不平衡的思维状态,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求,激起“学”的兴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
5、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
所谓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施教中未曾实说或未曾明说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善而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求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从而对其加以填补。因此,教师在施教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6.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动态心理
做一个好老师首先是对学生有一颗诚挚的爱心,应该是真实的爱,而不是空洞说教的爱。他说比如汶川大地震中一个孩子成了孤儿。这时如果有一个老师只是说:孩子别难过,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学生肯定在心理上不会接受,你根本不是我妈妈!他会更加难过更想念死去的妈妈,心理上会拒你于千里之外。如果这时的老师默默的帮孩子擦擦脸上的脏,整整他凌乱的衣服,轻轻的抚摸着他的脑袋,耐心的倾听他的诉说,同情他伤心的哭泣。然后,给他一条毛巾让他擦擦手脸,轻轻地说:孩子咱们一起到外面走走吧……这些细微的动作,体贴入微的话语,才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关爱。
四、课堂结尾的艺术
(1)归纳式结尾   (2)悬念式结尾
(3)激励式的结尾(4)延伸式结尾
(5)回味式结尾   (6)游戏式结尾
(7)震颤式结尾   (8)反馈式结尾……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就像戏剧、电影、相声、弹词等艺术一样都注重结尾,希望所表演的内容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结尾能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而不拘于形式,死板单调。
(一).归纳式结尾
归纳式结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当然主要是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在原学习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提高,进而完全掌握。一位老师在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他的结语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它的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的、且有大无畏精神的,并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变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我在讲《草船借箭》,看出学生十分敬佩诸葛亮非凡才干的心理,却又不知用什么语言评价。课尾,我便诱导孩子们用四字句对诸葛亮的才干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四处迸裂,列举了“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学识渊博”等。末了我作了总结,大家便心领神会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谓一箭双雕。
(二).悬念式结尾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三).激励式的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讲读课文完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真是美丽极了,所以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皇将相前往观赏。清朝的乾隆皇帝观赏趵突泉后留下“天下第一泉”的墨迹,我们的朱基总理也曾观赏过趵突泉,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因为趵突泉是老舍1932年写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济南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再也不冒了,小泉有的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见,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四).延伸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如我校一位老师执教《恐龙》将要结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恐龙怎样繁殖后代,吃哪些食物,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教师趁学生兴趣正浓,又建议学生可以就同一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一个或者几个研究小组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此外,还有回味式结尾、游戏式结尾、震颤式结尾、反馈式结尾等。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