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案例
发布时间:2015-01-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小豪,男孩,现在是三年级学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经常赌气。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再加上本来速度就慢,导致作业经常拖拉,家庭作业很少完成。
小豪的爸爸妈妈工作繁忙,没时间看管孩子。一到周六、周日,孩子更是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随意出去玩耍。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父母交谈,父母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上述原因导致小豪的成绩一直在班级下游,很不理想。
二、个案分析:
根据小豪的种种表现,我初步诊断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自信;缺少关爱。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小豪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这也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是该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
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小豪这样特殊家庭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辅导效果: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辅导效果:
1、拉近了距离,建立了信任感。
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所以,我总是默默地走到他身边去,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和他做好朋友,让他感到我是把他当作朋友来看待。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一次课间时聊天,我得知这孩子经常不吃早饭,我灵机一动,立刻假装生气,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大声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原来就是因为你不吃早饭!要是我不吃早饭,表现还不如你呢!你明天必须吃早饭,要是还不吃,我就让你在学校吃!”第二天早晨,见面我就问他:“小豪,今天吃早饭了吗?”他不好意思地说:“吃了。”那天上课,我特别注意他,让他回答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上来了,我刻意表扬了他。上了课以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拉着他的手说,老师相信你只要每天坚持吃早饭,营养跟上去,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3、与家长沟通。
与此同时,我多次与他的父母沟通,委婉地向他们建议,希望他们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对小豪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考虑到他父母的情况,我还经常给他们打电话,告诉他们孩子的情况,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表示一定会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由于我与小豪父母多次交谈,使其父母认识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于是把他们之间的矛盾占时抛开,齐心协力教育鼓励孩子,做到只要一有空就会陪孩子一起聊天,还经常和我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