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基于学生心理特点执教的三上教研课
发布时间:2015-09-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郑丹平

马小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6日    点击次数: 51     作者:郑丹平    来源: 本站原创

 

在品读感悟中感悟汉语言文字之美
——马小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九月,秋意渐浓,我们三年级教研组迎来了第一次教研活动,恰如一场清凉的秋风,消减了连日来的忙碌,令每个人心头萦绕着一丝温凉。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在品读感悟中感悟汉语言文字之美”的教学,分别由金玉老师、郑丹平老师执教《北大荒的秋天》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北大荒的秋天》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这是一篇展示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文章。通过对天空、小河和原野的描绘,作者勾勒出了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秋景图。文中运用细腻生动的笔墨,形象得说明了北大荒是美丽的、富饶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全文共分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到来,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介绍北大荒的景色迷人,第五自然段介绍北大荒物产丰富,第六自然段作者饱含深情地赞美北大荒秋天的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全文,升华主题。
《北大荒的秋天》以第一课时由金玉老师执教,这一课,金老师的目标集中,环节简洁明了。北大荒是我们所有人记忆中都没有的场景,一开始,金老师就用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北大荒的发展史,因为理解北大荒的样子实属不易。接下来,针对本课生字词特别多的特点,课前,金老师对教材中的生字新词及一些重点词语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重组,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手段进行字音、字形和理解词语教学、多层次的进行词语积累、多角度的进行词语运用。如表示时间的词语、ABB、象声词、表示物+色的颜色等归类设计,引导通过学生的亮度想想等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按照这种规律有进行了再拓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并让学生逐步分段概括段意。整堂课,金老师教态自然,教学目标明确,向我们展现了一堂清新舒适的语文课。她的课堂沉稳扎实,以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她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尽情表达。整节课上金老师适当引导,不仅让孩子学有所得,又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让孩子们的心灵有了美的熏陶!
第二课时由郑丹平老师执教。考虑到课文中的文字极其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然而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们对遥远的北大荒却比较陌生。对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来说,仅通过读文他们还不能充分地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郑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声像结合,再现了北大荒天空、小河、原野之美。从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呢?导入课文,教学第2自然段:郑老师紧扣“一碧如洗”和“五彩斑斓”这两个词来加以引导,感受天空之美。第3自然段:通过“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漾起”感受北大荒的小河是多么的“清澈见底”。第4自然段:这是本课要求进行总分段式训练的重点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那文中又是从哪些地方写原野的热闹非凡的?”让孩子们找出的句子,图文结合,真实呈现相对应的画面(原野图)。通过那成片的大豆、黑红的高粱、火红的枫叶,渲染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为后面的朗读做了铺垫。同时提点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第5自然段:抓住“大豆摇铃千里金”等词让小朋友体会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最后及时的进行小练笔,把学到的总分构段方式进行运用。
课后由宋勤明主任、钱红梅作为主讲,教研组成员共同参评了这一课,高度评价金老师的课是一堂灵动、充满智慧的课,充分肯定金老师具备的丰富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过程扎实、真实,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教师的讲解要到位,突出重、难点,值得各位年轻老师学习。同时,也肯定了郑老师的成长,给予了她很多宝贵的教学建议。各成员的评课中肯有效,道出了执教老师课堂中的精彩之处,也指出了亟欲改正的地方。最后,金主任给这次教研活动做了精彩的总结,对徐惠英组长的教研组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希望三年级教研组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精彩昂扬。
(马小教育集团供稿。撰稿:郑丹平;摄影:杨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