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4-01-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伟杰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因此在科学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心理渗透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协作精神、创造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素质。
一、把握具有科学特色的教育内容,寻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小学科学教材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多。主要的教育切入点有以下几个。
1、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内容。科学是一门介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及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它以“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身”为线索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使课程生活化,而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这些学习思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去向何方?有什么用?二氧化碳又是哪儿来的?怎样产生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生活中学生随时会遇到而又渴求解决的。如果这些内容能在老师讲解相关内容时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激发学生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无疑会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学习心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2、以发展学生智力与情感为主要指向的教育内容。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学科。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制作、小实验等。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实践、去探索。通过实验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科学的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进而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操作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培养起健康的情感、情绪。
3、以锻炼坚强意志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教育内容。小学生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就是意志比较薄弱。为此,可结合学科史上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史实进行教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暗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磨炼意志。又如在自然界,有许多社会性的动物如蜜蜂的社群组织、蚂蚁的社群生活等。它们的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但又秩序井然,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活。这些生动的例子,可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二、创设情境,体验成功,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参与科学活动的内部动机。在科学课中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活动,并享受科学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在教学《奇妙的指纹》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提问:1、每个人的指纹都一样吗?2、指纹有什么用呢?3、指纹有什么形状呢?……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就出来了,而且是自己所提的问题,观察起来更仔细,更有兴趣。整堂课学生都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这样更能加深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发课外活动资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活动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在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比如:让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航模组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学习困难生的学习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的矛盾,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部分同学往往容易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缺乏自信。因此,对他们个别辅导是解决这个矛盾的较好策略。教师可通过仔细观察,给他们以特别的照顾。例如课后对他们个别谈话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课时,可为他们提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创设成功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课外可帮助复习他们不懂的知识,让成绩好的同学结对帮助等等。不管何种方法,其目的不但是帮助他们把成绩慢慢提上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在受到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从而促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总之,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