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培养流动儿童健康人格
发布时间:2014-01-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静芳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大批农村青年离开家乡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在城市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据权威估计,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的人数已超过了1.2 亿,农民工的学龄子女估计有240万-360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生活状态分为两种: 一种是迫于城市生活消费的高昂,将孩子留在村庄,或由祖父母监管,或寄宿其他亲戚,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另一种是为了更好照顾孩子,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在城市里不停地辗转流动,通常称之为“流动儿童”。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在这两种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和充满亲情的环境,特别是“流动儿童”,他们是城市里“流动的花朵”,但他们进城后一般会“水土不服”,出现如家庭抚养问题、学习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犯罪与越轨问题等,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正在形成中,如果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不公平、人与人的不平等后,这时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甚至形成潜在的反社会心态。因此,关心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维护他们生存、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
我校是一所专门吸纳农民工子女的公办蓝天学校,多年的教育教学,跟孩子的交流,跟家长的沟通,使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欠佳。主要表现在:1.缺乏城市的归宿感。2.自卑感。3.心理失衡。 4.自我封闭感。5.逆反心理较强。6.缺乏准确的自我认识。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因素非常多,有来自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等。如何使农民工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调整和综合社会各界的力量。
一、家庭方面的努力
1、家长要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进城务工家庭多数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或租赁房,周边文化教育设施差,儿童学习书籍、资料极少,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而且周围人口复杂,环境脏乱,根本不具备子女学习所应具备的环境与条件。因此,家长有必要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
进城务工子女的文化程度多数是以小学与初中为主。由于务工子女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和科学,多数家庭中的教养行为还是以专制型、“棍棒教育”为主。这样的文化素养对教育孩子来说本来就不太够,所以更应该广泛涉猎知识,提升自身涵养,以便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自己为人父母的形象,以自己的言行作表率,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3、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
许多农民工家庭过于注重孩子成绩、分数高低、升学的概率。家长的这种单纯注重智力开发,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会限制子女整体发展水平,因此需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多跟学校或者教师交流下自己的教育观念。
4、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心理沟通
大部分的进城务工子女属低层次就业,主要有技术工或者是经商的个体户。家长起早摸黑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子女学习,从而与子女有所疏离。在调查中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个性上正好是处于叛逆期,大部分的子女都不情愿对家长说出自己的心事。所以农民工首先应该学会做父母,在工作之余应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品德等,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了解他们每天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及时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学校方面的努力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大多数农民工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或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效果不佳,导致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相对较弱。因此,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的调整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
1、 学校要营造“平等”的校园氛围
“流动子女”进入学校后,首先有些学校会给这些学生“外地生、民工子弟子女、借读生”等人为的贴标签,这样无形中为这些孩子营造了“不平等”的氛围。其次“流动子女”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受到城市里孩子的歧视甚至是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同学当面或是背后的议论,会给农民工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学校端正态度,要改变“不平等”的校风,构建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相信师生共同的爱能逐步消除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时的焦虑情绪和自卑感,以开朗、合群、乐学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来,获得最大的心理安全度。
2、在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
长期的与农民工子女相处,我们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自然、质朴、真诚和热情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倡导实施激励教育,对农民工子女的点滴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要给以表扬。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尖酸刻薄的话少了,激励表扬的话多了;对学生体罚没有了,多了对学生动之以情,激励教育这一理念深入了教师的脑海,会使我们教师更多地关注农村孩子的光芒,这样教育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重视在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农民工子女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还要以德育为先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人的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但青春期也是心理危险期,农民工子女大多都处于这个危险的年龄阶段,心理偏激、叛逆,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和关爱农民工子女,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性格,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4、倡导城乡学生的优势互补,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发掘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的优点,如农民工子女纯朴、节俭、勤劳,教师应鼓励他们认识并发扬自己的优点,并且鼓励城市学生多与他们相处;城市学生在交际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应引导农民工子女向这些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城乡学生和睦相处,取长补短,有利于双方的健康成长。
5、学校应保持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方面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也可针对农民工子女专门召开农民工子女家长会,方便家长在会上相互切磋,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家长交流座谈,使学校和家长更好的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家长也要经常与学校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
三、社会各界的努力
1、政府需加强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城乡户籍制度进行改革。200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时,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并要求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虽然国家对人口流动放宽了,但伴随着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还是产生了一系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壁垒。尽管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却不能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因此,中国还需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和保障等制度的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是消除农民工子女群体问题产生的治本之策。
2、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改善农民工生活的状况,在法律方面一直都在改善。但在现实中农民工的很多权益还是得不到保障,如同工不同酬,休息休假权被剥夺,其子女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等等。所以国家应当完善法律制度,同时也要改善执法、司法状况,强化行政机构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只有这样,农民工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其子女的权益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3、构建以社区为重点的心理教育网络
利用社会各界的资源,建立专门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以社区为重点的心理教育网络,并由职能部门具体指导落实。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的有自卑、烦恼等不到发泄等等。所以可以开通一些“心理热线”和“开心聊天室”等等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各种社会各界资源使农民工子女很快融人城市生活,与城市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4、倡导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尊重和关心
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和社会在享有农民工的劳动成果时,也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关心。但他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却是薄弱的。所以社会各界需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如通过大众传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正面积极形象的宣传。通过全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尊重和关心,这将直接改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长环境,也间接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结语: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心理问题这一当今社会突出的矛盾,本人在我校的农民工学生之间进行了系统地探索和实践。虽提出了一些列的措施和建议,但如何使这些农民工子女真正享受和城市儿童同样的基本权利,这需要全社会从制度完善、政策落实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杨区小学 孙静芳)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