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流动儿童心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发布时间:2014-06-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叶
适合流动儿童心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选题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许叶 213162
【摘要】:流动儿童是近几年来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之一,流动儿童在我们这样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同为小学生,但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不论在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同,所以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应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为线索开展活动,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凝聚着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智慧,体现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流动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考虑流动儿童年龄特点、家庭背景、学校资源以及拓展学科之间的联系等几方面阐述适合流动儿童的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适合 流动儿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选题
笔者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一直以来深有感触的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是一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的课程,是一门真正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探究课程。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在任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可以扎扎实实、真实而有效地开展,并且很受学生的欢迎。
只是与大中城市相比较,城乡结合部小学存在着现实的落差,特别是对于80%的外来工流动儿童的城乡结合部小学,差距是越发的大。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否在流动儿童中扎实有效地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课题的选择。正所谓“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流动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如:勤劳、质朴、吃苦耐劳、独立性强等,只要课题选择合适,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可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第一、考虑流动儿童的兴趣和特长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因此从选题开始,我们就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调查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学生的特长等基础上,来思考选题的具体内容。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综合实践活动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多流动儿童家长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客观的家庭条件决定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弟妹、家庭的事情帮着做。由于流动儿童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针对流动儿童动手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我校开展的实践操作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制作沙包、丝网花,编织中国结,织毛线衣等,同学们的热情高涨,孩子们不矫揉造作,对于制作过程中的小问题能自己克服,如果手上弄破了或受伤了,外地的孩子非常坚强,用创口贴包好继续做,从不叫苦叫累,做出来的东西像模像样,非常漂亮。
第二、适合流动儿童的年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课程,小学生天生好问、好玩、好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鼓励他们勤于观察,培养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不能永远生活在老师指定的空间里,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更好的制定研究主题,首先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
本学期,我们马杭片的教研活动是《神奇的泡泡》,执教老师经过详细调查问卷,最后确定了研究这一主题。这节教研课课以玩泡泡为切入口,掌握一个实验需经历的几个过程:提出问题—猜测假设—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同学们玩得开心,学得主动,掌握得更加扎实,上课过程精彩纷呈,这才是真正适合流动儿童年龄特点的研究。
第三、关注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
流动人口中不少父母外出打工,带着子女在常州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生计,父母工作繁忙,把孩子交给学校,无暇过问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有些父母根本不问,更别说能带领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了。再者许多外地打工者的个人素质、文化水平不高,过早结婚,对教育孩子没有经验,所以更加不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文化气息浓郁之地,在他们的眼中,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管吃饱穿暖即可。
长期跟流动儿童的家长打交道,感受到他们也实属不易,为了生活他们有的卖水果,有的买菜,有的是清洁工……不过这也给流动儿童的综合实践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研究水果的不同种类,研究蔬菜的营养价值,研究种子的千奇百怪……利用流动儿童的有利条件,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搞得有声有色,只是没有大城市的综合课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我们的学生一点不比他们经历的少。
第四、合理利用学校的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还必须基于地方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可能性的保障。没有这种可能性的保障,再好的活动方案也只是一种理想。地方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我们的学校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文化底蕴深厚,学校资源丰富。学校面积4余顷,各种植物上百种,学生数近两千,班级39个,各类专用室二十多个……这些都是学校有价值的资源。
今年我们班研究我校的香樟树,同学们发现香樟树虽然四季常青,但春季落叶,初夏落花,渐而落果子,一年四季给我们打扫包干区的同学带来了许多困扰。于是同学们利用综合课研究如何帮助值日生解决“令人头疼的问题”——打扫满地的落叶。同学们研究出打落黄叶的工具,可以让黄叶一下子多落一点,减轻值日生的负担,也可以打落花和果子,让综合实践课真正为大伙儿服务。这样的综合课程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
第五、拓展学科之间的联系
流动儿童在我们的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老师们当然也应考虑江苏省新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特点。当我们在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时发现,在许多学科中都存在着同一个主题:就是相同的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都有,但是都不深刻。如:有关春天的内容在许多学科中都会涉及到。可分科教学已使知识间的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了,学生很难对春天有一个综合的、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可实施以“春天”为主题的多学科联动教学整个单元。
如:一个教学单元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可整合科学、数学、自然、美术、品德等学科,并与班队、课外小组活动进行联合。“春天”综合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春季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观察、记录和体验,组织学生在实践感悟中运用多种智能,广泛收集知识资源,了解自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当桃花即将盛开的时候,可召开了“迎春”的班会,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春天悄悄的脚步。第一场春雨到来,让孩子们沐浴在花丛、树林、和山谷中,尽情地感悟春的姿色。周六、周日请家长带孩子出去踏青进行实践考察活动等。几周后,教师可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上一堂“春天的畅想”等实践活动课。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分析、确立参与学科的共同知识点和结合点,以春天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生的感悟为主线进行学科间的教学衔接。教师们通过共同组织学生对春天自然界的变化进行观察,各学科充分运用学生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感悟组织本学科的学习,在教学中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逐渐融合,学生受到的教育和获得的知识趋于完整。同时老师们可大胆尝试自然与美术学科;语文与自然学科;语文与美术学科合作教学,使学科之间达到互补,从而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完整统一。
在多学科联合教学的基础上,又向课程整合方面进行探索实验。通过多学科整合活动,让学科领域的知识圈向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无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我们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出发,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让综合实践活动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确立开放的课程资源,完全可以别具洞天,展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永绽光芒!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2]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1.
[3]张华,安桂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9.
[4]郭元祥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顾建军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