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14-07-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郑丹平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郑丹平  

   

摘要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如何依据流动儿童  

的心理发展特点探讨适合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是流动儿童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课  

题。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出发,分析如何看待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  

其主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流动儿童心  

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一段时间以来,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该群体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了解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变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央教科所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1]。首先,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容易导致社会对其群体的贴标签效应。实际上,流动儿童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普通儿童的群体中均存在,只是表现的程度和形式不同。如果依其在教育中的表现,将其判定为具有更多的心理疾病,必然会导致在实际教育中的负性期望效应。再者,流动儿童独特的迁移经历本身也潜在地隐含了积极的价值。在一些打工子弟学校,虽然学校条件艰苦,动儿童通过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创的一些游戏———例如,跟其他省份的同学互相猜测和学习对方的语言;互相比较自己老家与同学老家的气候、动植物、语言、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在不经意中,认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小朋友,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其次,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更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传统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偏重解决心理问题,忽视了他们应有的潜能开发,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的主方向[2]。因此,流动儿童不应是一个被忽视自尊和自信,让社会只有同情目光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是一个病理式康复和治疗的教育活动,而是利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激扬他们生命活力,激励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长为  

他们生活城市的主人的教育过程。  

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或发达地区流动,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2009年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11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着,近一半的中国孩子成为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3];中国国内农民外出务工群体的独特迁徙现象,也为学术界对境内和跨境人口流动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要对未来全球移民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就必须先研究中国。流动儿童是指6-14(7-15)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流动儿童[4]。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和我国户籍制度影响,流动儿童往往得不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最近,光明日报报道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市仍有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与城市当地同伴关系不好,未能很好地融合到这个城市。如果按此比例进行推算,全国1410万流动儿童中,500万的流动儿童将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问题[5]。很多流动儿童出生在农村,后随父母迁入城市生活,他们来城市后,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并且由于其父母基本上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他们不仅必须学会应对成长的压力,而且要适应新的学校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带来的挑战。因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较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长期的影响。从已有研究来看,相对于本地的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  

康水平总体较差,特别是在如下几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1)较高的焦虑和抑郁倾向  

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变化和来城市后生活的边缘化,使得流动儿童面临严重的适应性挑战。这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表现在出现更多的紧张感、莫名的烦恼、心里不踏实、对挫折非常敏感、情绪化程度高等方面。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本地城市儿童及农村儿童;并表现出分离焦虑、抑郁和广泛焦虑障碍[6]。离开原先熟悉的社会交往环境后,在新的城市环境中,他们常要与陌生的邻居、同学、老师接触,但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交往规则与农村环境下的社会交往规则具有很大的不同,这往往使得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交往中出现众多的冲突,一旦产生冲突或困难,就会出现社交焦虑,进而影响人际交往,这种困境中的关系又将会导致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的产生。  

(2)孤独感较强,缺少幸福感  

孤独感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不愉快的主观情绪体验,孤独感与焦虑等负性情绪有正相关。流动儿童由于要随父母进城生活,不得不离开先前生活环境中的同伴、朋友和亲人等。而到新的环境中,由于巨大的生活或文化差异,他们往往很难快速建立新的人际环境。这使得流动儿童时常感到孤独。对北京流动儿童的调查发  

,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北京儿童,甚至农村留守儿童[7];另外,流动儿童在同伴之间的友谊质量和社会交往自我知觉两方面的主观感知也都相对较差,而这两个方面均与孤独感有相互的预测关系[8]。伴随较强的孤独感,是流动儿童幸福感的缺乏。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明显地低于城市儿童,其中,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要稍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9]。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比其他城市儿童在生活环境和发展的机会上要恶劣得多,城市越大,带来的生活条件越恶劣,社会偏见给流动儿童带来的成长压力越大,这使得他们对幸福体验较少,长期的不平等环境,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情感上对社会的排斥。  

(3)较低的自尊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情感性反应,指个体对自我形象和理想自我差异的评估。自我形象和理想自我之间差异大导致低自尊。环境的变化会改变自尊水平,因此,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且不太稳定[10]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后,由于环境变化和周围人群对他们的歧视,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受尊重的社会环境,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却有被抛弃之感,部分孩子存在严重的失落感受。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原先在农村习以为常的行为,在城市却带来嘲笑。因此,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时,没有真正求助的对象,逐渐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尊感下降。  

(4)出现更多的偏差行为  

从农村到城市环境的变化,以及到城市生活后不利的社会角色,不仅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和学习中产生更多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上的问题,而且也会带来更多的潜在行为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流动儿童,个体内在身心发展中的冲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将使得他们可能要经历更多的外伤性事件、较高的同伴问题及回避症状。调查发现,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突出;其退缩行为也多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20%,也高于非流动儿童[11]。青春期的流动儿童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多的负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障碍,反社会行为和危险行为以及社会适应不良等现象[12]。综上可见,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促进潜能的开发,其理论与方法为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3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3]。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一种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上,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治标不治本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对人性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  

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1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传统的建立于疾病或医学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转移到基于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和建设性力量为出发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使得全社会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当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渗透至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学科教学等各个方面,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那么,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和有效地开展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充分关注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和建设性的力量,发掘其流动经历中积极的价值。作为教育者,应该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这种环境变化对流动儿童的成长带来系列的适应问题,以及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各种可能的影响。然而,更应该从流动儿童独特的迁移经历本身,发掘其潜在的,隐含的积极价值。实际上,在流动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不仅学习表现优秀,而且品行端正,乐观向上的。很多流动儿童不仅经历了农村生活艰辛和纯朴,而且在来到城市后,很快地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因此,他们对待事物和社会有可能会形成更加开放,更加理解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并对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如能充分地激发他们这方面的独特价值,将为流动儿童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另外,流动儿童来自祖国各地,他们来到城市后,也给城市的学校带来我国各地的气候、动植物、语言、饮食及生活习惯知识。充分发掘其背后的价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文化天然的教育资源。流动儿童本身在城市的存在客观上为城市的单一教育带了来新鲜的血液。其次,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而充满尊重的社会环境。流动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是解决物质条件,更应该重视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软环境建设。一方面,鼓励流动儿童积极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让他们感受现代城市文明的魅力;另一方面,鼓励城市成长的儿童接纳和欣赏流动儿童带来的不同风俗文化,感受到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营造互相接纳,相互欣赏,共同成长的学校环境,消除在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其幼小心灵上悄然竖起的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以及精神上的壁垒。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安全、自由和充满尊重的社和学校环境,才能激发流动儿童内在潜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力。正面引导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用阳光雨露滋润心灵的健康成长[13]  

第三,增强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学会应对学习、生活、人际、情感等各种策略。由于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和学习相对陌生,在以城市为价值取向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比城市孩子更有可能体验到失败或挫折感。因此,要注意为流动儿童提供积累成功经验的机会。一方面,根据他们独特的经历,设置更加公平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体验多元文化背景带来的优势。在具体的学校学习中,交给学生的任务要难度适中、要求恰当,要灵活机动地掌握任务难易度和评价标准。不同人对同一个任务的难易度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调整任务难易度和评价标准实现流动儿童个体成功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同时,在他们学习、生活上面对失败之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共同探讨失败对成长的价值,以及采取何种不同的策略来应对等。这样通过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对失败或挫败理性的分析,学会采用积极应对策略来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从而逐渐树立起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  

第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让流动儿童感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很多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后,离开了原先的同伴和亲人,往往带来很多的不安全感和消极的情绪。学校应该注意儿童进入城市后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不仅要让流动儿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且要让他们感受这个城市对他热情的接纳。在这社会支持系统中,老师扮演重要角色,需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要求,理解学生家庭与社区生活,从而对他们进行符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教育。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将会唤起他们积极的情绪,在新环境中体验更多积极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情与稳定的情绪。拥有良好的心态就会认为自己有能力面对困难,从而更积极地去行动,应对各种成长中的问题和城市生活中的适应问题。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为我们重新  

审视我国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和展望———孟  

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评述.中国特  

殊教育,2009,(10):92-96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  

41-45  

3 高建进.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亿分离的孩子期盼  

父母的爱.http:  {域名已经过期} content 2010-05 10   

content-1115999.htm,2010-05-10  

4 新华网.中国将成为世界移民现象新焦点.http:    

{域名已经过期} local 2010-05 20 c-  

12124778.htm,2010-05-20  

5 卢国显.流动儿童,离城市还有多远———教育热  

点系列调研报告之四.http:  {域名已经过期} 01gmrb   

2010-04 30 content-1107327.htm,2010-04-30  

6 FuK,Ying L,Xue S.Correlatesof psychologicalwell-  

being of children of migrantworkers in Shanghai,Chi-  

na.Social Psychiatry&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09,44(10):815-824  

7 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教育  

研究,2006,(1):84-85  

8 周宗奎,赵冬梅,孙晓军,.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  

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心理学报,2006,38(5):  

743-750  

9 王瑞敏,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131-148  

10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自尊及其稳定性和保护作用  

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27(2):64-69  

11 张伟源,覃玉宇,吴俊端,.南宁市536名流动儿童  

行为问题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60-61  

12 Zhang J,Li N,LiuC.Associationsbetween poorhealth  

  

family Levels: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migrant chil-  

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outhwest Urban China.Jour-  

nal of School Health,2010,80(6):296-303  

13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  

(5):41-45  

14 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  

.中国特殊教育,2008,(4):7-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