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4-07-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钱红梅

   

一.流动儿童的定义
流动儿童主要是指15周岁以下,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推算,我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儿童近2000万,占总流动人口的19.37%,而且这一数字将逐年增大。
二.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到: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多数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因此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在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中,心理健康状况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两者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另外,进入城市学校后,城区人的歧视使他们心理压力剧增,以至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
通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而普遍被社会关注的流动儿童品德缺陷问题却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也说明城区人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是没有根据的。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流动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
三.增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消减城乡之间的差距
社会认同是一个接纳、认可与融入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双边互信过程。从社会剥夺的角度来看,利益被相对剥夺的“弱势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其他群体怀有敌视和仇视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与郁闷归咎为其他群体的剥夺时,社会群体之间就存在着社会冲突的潜在危险。消除城乡之间的这种认同壁垒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二)减低流动儿童遭受的歧视感
尽管无从证实多数受助对象的主观感受,但从诸多现有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流动家长和大龄流动儿童已经普遍有被歧视的经验感受,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的隐性担忧日益上升。歧视的客观存在成为干预进行下去的动力。
(三)积极探索流动儿童家校合作的模式
学校是“多元互动合作”模式中的核心指导力量。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主阵地作用,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注意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的混合运用。采用座谈会或者家长会的形式,分别对流动儿童及家长、学校老师、城市儿童及家长进行疏导沟通。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流动儿童,要给予特别个案心理辅导。社会工作者且要注意多视角的运用,可以使用优势视角、认知行为、精神动力等派别的理论,结合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治疗、学校社会工作等方法,在多视角多方法下解决实际问题。
四.反思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不仅对现有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现有的研究仅局限于对现象的分析,理论和制度层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打工子弟学校,对公立学校中借读和私立学校中就学的流动儿童研究不足,尤其是对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心理特征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研究不足基于以往对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解剖式的研究,对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议,望对提升流动儿童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发展有所帮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