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在服务引导中,培养流动儿童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研究(获奖证书)
发布时间:2014-12-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建强

在服务引导中,培养流动儿童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研究

课题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少先队

一、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口的流动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世界性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流动农民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而流入其它城市。流动儿童数量的激增使得流动从根本上超越了“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对我们的社会提出了新的改革发展要求,对我们的教育同样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随父母亲进城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则有近2000万,而这个数字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无疑应是义务教育普及的对象。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受到公平教育,国务院在2001年5月《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教育研究的需要:常州市、武进区政府、教育局曾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有所探研,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教育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主要研究如何保证暂住人口子女就读,解决学额的问题,而没有针对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德育问题及其对策方面作研究。我们马杭中心小学作为接受流动儿童教育的学校,流动儿童数量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67.9%。流动儿童由于学习基础、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在学校中接受教育时表现出一些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比较大。对于流动少年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德育问题及其对策方面作研究的,目前国内来说,尚没有查找到相关的先例。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既是我校德育教育所需,也可以填补这部分内容研究的空白,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3、流动家庭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毗邻武进湖塘针纺城,随着武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生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来自本市外,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外省市。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使得有些远离家乡的学生,在学校班级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独立性强但集体观念淡薄、头脑聪明但学习基础薄弱,有明显的排斥心理,平时喜欢小打小闹影响课堂纪律,这一群体是班集体建设中的不安定因素,如不加以妥善引导,对其他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大大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流动学生的家长打工的多,把精力放在挣钱上,与子女接触的时间少,管教子女的少,小孩进游戏厅、网吧的多。流动学生租住的多,流动更换的多,接触的人员杂,学习的气氛少。流动学生由于受父母、周围环境的影响,江湖义气浓,法制观念差。有的家长文化层次低,满足子女的一切物质要求,对子女思想上漠不关心,孩子好吃懒做,缺乏责任感。有的家长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却不知如何有效教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家庭教育等于零,等等。因此,对流动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对流动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有效性,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理论思考

1、服务引导——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引导带领领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

2、流动儿童:指常住地在城市,户籍在原籍的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本课题中所研究的是在马杭中心小学就读的流动儿童。

3、爱党爱国:爱国与爱党是统一的源于人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逐渐升华形成的一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是内心深处表达作为一个个体对于整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指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标志是共产党执政,而且往往是采用一党制。但要注意的是,有“社会主义”字样的国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会主义”字样的国家不一定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古巴,越南,老挝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对流动儿童问题的认识,培养一支对流动儿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祖国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颇有心得体会,并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提高本校流动儿童的道德准则,让他们感受到党与国家给予他们的关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探索流动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并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探索培养流动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探索出一条引导流动儿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祖国、懂感恩的教育模式。

 

四、研究内容

1、为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方面提供热情的服务与引导。

2、培养流动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即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培养流动儿童爱党、爱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会交往,会合作,善良正义,热爱第二故乡——武进。

3、培养流动儿童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研究措施

1、以人为本:上下统一认识,及时转变观念,主动接纳外来流动学生,为他们提供热情的帮助和服务,确保来我校的流动学生均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2、身心健康:关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心理道德。通过一系列外来工成功人士(学生及家长)的典型实例,进一步培养流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各方面形成较强的良性竞争。参观武进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够激起他们武进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

3、爱国爱党:通过一系列的班队活动,(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瞻仰、祭扫活动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和少先队活动;开展美化基地环境和维护设施的义务劳动;结合参观、瞻仰、考察,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电视专栏、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培养流动儿童的爱国爱党情感活动既遵循教育规律,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发展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品质,培养他们对祖国的忠诚,能激发他们去为祖国建立功勋的热情,推动他们为祖国勤奋学习,自觉锻炼,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流动儿童的学习基础、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价值观取向、能力倾向、道德观导向等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个案研究法

选择典型的层次不同的流动学生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咨询,使他们都能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发展,并建立流动儿童成长记录袋,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在这基础上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

 

七、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负责本课题的管理和调控。

  (2)通过问卷、访问、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总体目标。 

  (3)组织本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实验研究,选择3-5个班作为突破口,集中研究力量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召开教研的分析会、总结会、经验交流会。

  (4)组织研究成员学习和培训,更新观念,学习有关理论,掌握科研方法,树立信心,提高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学者为本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研究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吸收丰富经验,使暂住人口教育对策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5)课题研究实行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行其责。

  (6)课题研究组成员深入各专项研究小组进行指导并监督的实验操作过程,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教师共同制定目标体系和检测体系。

  (7)定期召开研究组、专项小组、实验小组、实验教师的联席会议,不断探索新的研究内容、方法,交流信息,并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做好实验资料的收集、分类、归档工作。

(8)学校对本课题研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评选优秀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对研究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月)  

  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

  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明确课题研究分工,责任到人,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案;

课题研究成员各自整理、收集有关资料,制定出本责任区课题研究任务的方案;

完成课题设计。

  2、文献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

举行课题的开题仪式;

完成调查分析,分块归纳出流动儿童学习方面的障碍;

学习有关理论,总结以往经验,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3、行动研究阶段(2010年6月---2013年1月

  从各个途径开展行动研究。

4、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1月)

组织研究成员在本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课题研究报告;

评选优秀研究论文和调查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对课题研究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并与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挂勾。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缪宏亮 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副组长:周小萍  梅英  周建强 负责材料分析,撰写报告。

成  员:  杨丹 徐惠英  陈科  唐文亚  余京艳  宋爱芳  徐亚艳  许  叶  张晓丹  李泱  蒋华   潘兴芳  负责实验研究。

执笔:周建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