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基于学生心理撰写的《狼和鹿》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5-06-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郑丹平

 

基于学生心理的《狼和鹿》说课稿
郑丹平
一.说教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真实,说服力强,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破坏森林的事实中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通过对比,明晓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作为本科的教学重点。
把第三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这一项,我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说明。
  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的主要教学思路是:先从段落入手,再以几组对比为突破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体验明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为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比较,探究明理。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看、读、议、比中突破重点、难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课后的一些反思:
  一、 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出于“让学生尽快走进课堂”的考虑,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设计了一个参与范围较为广泛的问题:“记得课文最后一小节有这样两句话,谁来读一读?”读完后,我顺势就问“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惑?”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也很乐意回答,而且学生一下就回答道我要的答案上来。于是我板书“功臣”“祸首”展开今天的教学(一下上公开课的紧张与拘束消失了大半,对上堂课的学习内容也有了一个较好的反馈。)
  二、 层层递进,精读比较,探究明理
  这是引导学生由文明理的关键。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一)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重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教学第一小节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复习导入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接着让学生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再有感情的读第一段话。读完后,引读狼的贪婪凶残,在探究狼的贪婪凶残时重点通过说话联系的方式理解词语“暗算”“提防”
(二)教学第二小节
我重点抓住了“恨透了”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表现出人们对狼的恨,接着让他说一说,我再详细的讲述人们的恨,通过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恨透了”的这种感情。
(三)教学第三小节
这一小节,我主要采用探究的方式,在明确森林中因为没有了狼,鹿群大量繁殖,多到不可计数后又突然减少到濒临灭绝,来探究为什么一下少了九万两千只鹿,在这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的设想展开。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手段,出示算式计算,引导学生比较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体会灾难的严重。
之后,探讨鹿是怎么死的
1.       饿死 饿死是因为鹿实在太多了,一片森林根本不够他吃,所以饿死了。在这里,我出示了森林前后的图片对比,让学生通过朗读深切感受鹿群变多,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2.       病死 病死是因为缺乏锻炼,传染病在鹿群中蔓延,久而久之,都死于疾病。在这里,我同样出示鹿群前后图片对比,通过小组朗读,明确没有了狼,鹿群日子也不好过。
这两组对比,以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不仅解决了鹿的死因也为下一小节探讨为什么鹿是祸首买下伏笔
  (四)教学第四小节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接着,我问,面对这样的森林,我们该怎么办,谈一谈保护生态平衡的举措
  (通过一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文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能较好地将内部语言外化加以表达,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更是我应该关注的对象。)
  三、扩展延伸
  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从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最后,我出示了蛇和庄稼的片段,说说明白了什么,进一步了深化生态平衡的相关内容。
  在整个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渡衔接较自然,所以三组对比各有侧重点但又并不孤立,学生探究森林状态的前后巨大变化;鹿群的巨大变化;狼鹿异位根源的热情很高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另外,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合作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