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内外结合 彰显探究活力
发布时间:2011-1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伟杰

                    ——以教学《看月亮》为例

    作者姓名:徐伟杰          工作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科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所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课应以探究为核心,因而现在的科学课堂刮起了一股探究热,然而,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有些探究活动无法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就必须靠课外探究去弥补缺憾。课外探究事实上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操作中师生往往忽视了课外探究,使探究的生命力随着下课铃的响起而戛然而止。本文以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看月亮》一课的教学为例,把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很好结合在一起,真正使探究落到实处,使探究活动更具有活力,更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字】课堂探究课外探究 结合 活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所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应以探究为中心,因而现在的科学课堂刮起了一股探究热,很多学校也规定科学课必须在实验室上。很明显,在实验室上就从制度上保证科学课应该进行探究活动。因而在我们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过程。课堂上学生人声鼎沸,忙得不可开交,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动手机会明显增多,呈现出一幅如火如荼的活动场景。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往往会在课堂结束时指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或者研究,看起来天衣无缝的设计,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课后的探究总是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没有,那么探究的活力就仅仅到课堂结束而已。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看月亮》一课时,开展探究活动时就遇到了一些难题,首先月亮只有晚上有,课上无法直接观察到;其次让学生晚上回去观察,但也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不一定能观察到;最后即使能观察到,要完整经历一个月亮形状的变化周期,至少需要一个月,学生也未必能很好去完成。虽然课堂上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三球仪、月相盒等等很多材料指导学生认识月亮形状的变化,但事实上,那不是真正的探究,而是实验验证,为把探究真正做好,在教学上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兴趣,真正落实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

抓住学生课外探究活动,就是根据课外探究活动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办法,来提高课外探究活动的成效。

课外探究活动没有科学老师在身边,学生独立自主开展活动。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兴趣容易被激发,这是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有利的一面;但是他们年龄还不大,兴趣不稳定,意志力弱,做事不易持久,解决问题能力弱,这是开展“没有教师在身边”的课外探究活动不利的一面。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过程中还会受到当前学校、家长对科学学科重视不足等因素影响和干扰,容易出现“心动没有行动”、“半途而废”等现象,没有把课外探究活动真正开展下去。因而,为把课外探究活动做好,进行了如下工作:

1、寻求多方面的支持,让学生放心去探究

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

对于探究活动,学生缺少的不是兴趣,而是时间或者许可。现在的学生,往往被繁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太多的课余时间,难得有时间,还得参加各种兴趣活动。所以要使课外探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首先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很好沟通,让他们在平时的学生课外探究活动中给予支持,并鼓励学生大胆去搞探究活动,有条件还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块专栏,专门用来陈列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成果;或者与其他学科很好整合,如结合语文的科技小论文,美术的科学幻想画等,让学生感到课外探究的多重价值。其次,家校形成合力,是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家里进行的,特别是观察月亮这一活动完全在家里进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沟通不好,很有可能有的家长不明就里地剥夺给孩子观察的机会。可以通过校信通等家校联系手段,提醒家长帮助孩子完成探究活动。这样,有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学生就可以放心地去做课外探究活动了。

2、寻找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可以去探究

许多科学探究活动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活动时机的选择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大前提。我们科学教师在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时就要关注、考虑课外探究活动的安排:哪些内容需要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时机安排这些活动比较合适等等,做到宁缺勿滥,统筹安排。

观察月亮这一活动的提出在开学第一天就提出了,虽然离正式上《看月亮》一课还有一段时间,但这一活动方案的提出结合了诸多利好因素。如9月1日正好是月初,月亮是上弦月,傍晚就会出现,易于学生观察;本月是农历8月,恰逢传统的中秋节,由于秋高气爽,更易于赏月;最近天气晴朗,便于每天观察。基于以上一些因素,恰时抓住这一时机,提出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后可以去进行。

3、详细方法指导,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课外探究活动由于一般没有教师在身边指导,而学生年龄小或刚开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课外探究活动的问题宜小不宜大,操作宜简不宜杂,指导也必须细致到位。观察月亮形状的变化这一活动可以说比较简单,只需要学生每天晚上仔细观察月亮,然后把所观察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然而,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也包含了一些玄机。譬如选择月初开始这一活动,就是因为月初是上弦月,月亮出来较早,学生易于观察到,而一段时间之后的中秋节也将把观察月亮的活动推到高峰。但到下半月时变成了下弦月,有时月亮半夜才出来,很多人就没有机会去观察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下半夜去观察,难度将大大加大,有的学生可能经过几天没有观察到就会慢慢放弃了继续观察的兴趣。所以一方面教师经过精心的活动设计,当学生在观察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有能力去完成课外探究活动。

当然,作为科学教师,也不可能去关注所有学生的探究成果,那么,可以先选取几个学习科学兴趣浓厚、家长积极配合的学生来重点关注,让他们先“探究”起来,这对其他所有学生的探究活动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对于观察月亮来说,在不易观察到的下弦月时,可以采用分组完成的形式,每组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观察,有条件的也可以用相机把月亮拍下来,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当然,也可以指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当晚月亮出现的时间,然后,在晚上合适的时间起床观察。总之,通过教师的合适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己去完成观察活动。

4、重视反馈和激励,让学生乐意去探究

五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意志力比较差,兴趣容易转移。对于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教师不能只有布置而没有检查反馈,不能只有计划而没有交流展示。像观察月亮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学生注意力不容易始终集中如一,如果期间没有交流反馈,到活动结束时万一出现学生少记甚至不记的现象,那么此项探究只能宣告失败,而错过本月,再选择更合适的观察时间难度更大,因而,为了便于反馈,让每个学生自己做一个月相观察记录卡片,贴在课桌上,每天做好记录,教师定期做好检查,并利用课余时间作好评比,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激励学生更细致、更好地去观察。另外,针对有时由于阴雨等原因而没有观察到的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不要编造数据。

二、利用课内探究,寻找科学规律

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观察和记录,学生对于月亮形状变化有了自己的认识,于是再开始学习《看月亮》一课就顺理成章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课外探究活动转变为课内探究活动。但课堂时间有限,为了保证探究的有效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着重把握好几个方面。

1、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在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的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也就是说,必须要弄清目标问题,必须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当性,然后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并且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教学收益最大化。

本课的教学在前期已经引导学生养成坚持做长期观察、实事求是地观察等探究品质了,那么,通过课内探究活动目标主要就是让学生认识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以及月亮在天空中的运作模式。

2、使用有结构的材料

现在,很多科学教师都提倡科学课要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材料要为目标服务,有结构的材料,会使学生观察到的事实越丰富,解释就越多样。有结构的材料往往能产生新现象,产生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究,新的解释,提升了探究的价值性。

教师有效地调控好材料,可以让活动顺利进行,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材料的使用要明确目标。教师把材料交给学生活动,不但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明白带着问题去活动,不是玩而是学习是研究。其次,材料提供要把握时机。材料提供的时机,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如果提前发放材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听课转移到材料上,有时会情不自禁的动手玩弄,根本不理会教师要求做什么,该思考什么。尤其在探究活动较多的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需要有层次地发放。再次,活动材料要适量。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多又没有典型性,那么就肯定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课堂容易失控。

本课中学生自己进行的科学记录就是一份很好的材料,通过分析自己的记录,可以从中发现月亮变化的规律。然后,在课堂上再适时出示月相盒,模拟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从而认识月亮的变化规律。然后再与自己的记录作对比,重点关注其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观察到的日期,那么当天月亮的形状就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推测出来了。这样,就把课内课外的探究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了。

3、妥当安排好探究的时间

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直到得出对问题的解释、以及验证结论等,没有得出结论这个环节,就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是由于受学生经验和学力等的制约,每个环节都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能开展的活动是有限的,所能获得的科学概念也是有限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又一指标,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燃点。如果没有时间的充足保障,“科学探究”之火就无法点燃或瞬间熄灭。

学生在之前的课外探究活动已经对月球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本课主要的实验活动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组装月相盒并模拟月球的变化,这个活动属于验证性的实验活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所以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而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找出科学规律,进而把这一规律应用到生活中,这一环节是本课探究活动的重点,也是整个课内课外探究活动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应该花足够的时间。

总之,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主题,也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要让科学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同时做好课内和课外探究,才能更好彰显探究的活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甘雪梅.小学科学实验的分类与教学策略.科学课.2008(12).34-37.

[3]刘玉栋.小学科学实验中要注重“四会”习惯的培养.新教育.2009(12).84.

[4]姚国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初探.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9).55-56.

[5]石莺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考试周刊.2009(11).191-192.

[6]辛继湘.探究教学的精神内涵.教育科学研究.2004(10).37-3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