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折形状》教学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11-1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伟杰

教学设计方案

所属系列

城市教师

指教老师

徐伟杰

初赛排名

  

教学课题

折形状

授课年级

五年级

一、实验设计思路

《折形状》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A4纸,以改变形状来增强其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本课选用的材料主要是普通的A4纸,作业本和鸡蛋壳,这些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实验的过程主要是把A4纸折成不同的柱形,然后往上面放作业本,研究其承受力的大小,整个实验过程可操作性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要求学生细心严谨,而演示实验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不可预见性,学生能在实验过程充分享受实验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二、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并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其承受力有什么不同。

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三、实验操作步骤(主要实验活动)

(一)实验活动导入

1、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A4纸,它可以弯曲,可以折叠,谁有办法折一个形状让它可以竖在桌面上,并至少可以承受一本作业本的重量呢?

2、生在讲台前边说边做,教师相机补充,说明是几棱柱,并板书。

3、纸可以折出不同形状的柱体(板书:折形状)。今天我们就通过纸一起来探究不同形状柱体的承受能力。

(二)实验活动一:研究不同柱体的承受能力

1、用电子白板当场画出几种不同形状的柱体(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和圆柱),并讨论每一种柱体用A4纸的折法。

步骤:⑴正几棱柱就是把边平均分成几份;

     ⑵用胶带把纸的两条侧边粘起来,保证纸没有重叠。

2、要想使本次研究科学准确,这些纸筒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呢?

讨论明确:⑴纸的质地、大小、高度相同;⑵折的形状都是正的,如正三棱柱等(板书:正); ⑶各柱形所用胶带粘贴方法一致。

 注意点:⑴不要把纸筒弄皱;⑵废纸放纸盒子中。

3、学生两人一组,每组折四个预定的形状,然后预测,哪种柱体承受力最大,哪种最小,最大的在纪录单上填1,其次填2,以此类推,并提供预测的依据。

4、学生实验:做纸筒,并做相应的预测。

5、交流实验和预测情况。

6、实验验证各形状柱形承受力的大小。

明确: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7、交流实验的注意点。

明确:⑴应放相同的重物(作业本),要一本一本地放;

⑵纸筒要平放,并要放在作业本的中间;

⑶要使重物在纸筒上保持平衡后再松手;

⑷放到纸筒倒了为止,如果在某一个纸筒上放了5本作业本,塌下去了,那这个纸筒的承受力应是4本书,就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写4;

⑸动作要小心但又要讲究速度。

各组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到黑板上。

8、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9、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科学规律。

(正三棱柱承受的重物数量最少,随着棱柱边数的增多,承受的书本的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圆柱承受的重物最多。)

10、科学解释:为什么圆柱的承受力最大?

因为圆柱体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地分布,所以,虽然圆柱上的每一个点承受力并不大,但是整体却能承受比较大的力。而其它棱柱体都有角,不能把加在上面的重量均匀地分散开,所以每一个点承受的力都比较大,整体不能承受太大的力,所以圆柱的承受力最大。

(三)实验活动二:鸡蛋壳承受力研究

1、出示四个半个的鸡蛋壳,把他们四点放在桌上,可以承受几本作业本呢?(学生预测)

2、教师演示实验。[四点放法,书不能放斜,一本本慢慢往上放]

3、知道蛋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承受力吗?

用VCR视频解释:壳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它所受到的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到壳体各处,因而相对来说在壳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小了许多。所以鸡蛋的这种形状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比较坚固,能承受比较重的物体。像这种形状我们称之为球形薄壳结构。

四、拓展延伸

1、除此以外,生活中还有两种基本的形状,一种叫锥形,一种叫台形,他们也都有类似的特点。

2、在优胜劣汰的生物界,生物们的外形也各有特点,请看(多媒体演示),生选一个或几个喜欢的生物,交流他们的外形有什么好处。

3、今天所学的科学知识早就被建筑设计师们运用到了生活中,大屏幕演示悉尼歌剧院等建筑照片) 这些建筑不仅坚固耐用,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实验装置图(/或照片)

            

 

 

 

五、实验所用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不同柱体的承受能力):

普通A4纸若干、透明胶带、剪刀、双线作业本若干。

教师演示实验(鸡蛋壳承受力研究):

切好的半个的鸡蛋壳4个,双线作业本若干。

 

六、教学小结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并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其承受力有什么不同;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本堂课很好完成了既定的这样一些目标。

依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堂课从问题出发,即如何使一张普通的A4纸竖在桌上,并且至少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的重量,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然后顺势展开本堂课的探究重点——不同形状的柱体的承受力。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下,明确了本堂课实验探究的方案、所用器材、注意点等,力求使科学实验客观准确。学生是两人一组,因为本堂课的实验并不复杂,两人一组可以让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动手探究机会。教师的演示实验是课堂的继续与延伸,鸡蛋壳看似很薄很脆,但实验的结果是可以承受上百本作业本,在演示实验开始前让学生充分预测,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大家的想象,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一个高潮,帮助学生加深了球形结构有巨大承受力这一知识是很有帮助的。课堂最后的多媒体课件是课堂的延伸,引导学生把目光移到生活中,去研究周围的事物他们的形状的不同特点,把科学课堂与生活实际结合到一起。

本堂实验课的设计主要有两个创新的地方:一是使用新技术的创新。在展示不同柱形的时候,我用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画出各种形状的柱形,这不仅克服了传统PPT课件的单调性,也避免了现场做实物展示的麻烦,用电子白板的既有功能可以迅速画出所需要的各种形状的柱形,大大方便了教学。二是板书设计上的创新。本课在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各组学生自行到黑板上把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这打破了教学传统,让板书不再成为教师的专利,每组学生平等地拥有机会把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而且更多的实验数据,使得实验结论更接近真相,也更加科学,当然,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的纠正。

 

 

 

 

(可增加附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