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语文教学——为学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发布时间:2014-09-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宋勤明

 

语文教学——为学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浅谈语文拓展阅读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小学 宋勤明
 “我教了一辈子语文,还是相信一句话。这句话是鲁迅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没有丰满的‘语文的水’,精神体内没有充盈的‘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迟早要陷入生存困境。”这是陈日亮老师在《我即语文》中的自白。
语文应该更名为读书课,或实质上已经成为读书课。”读书,是提高“我”的最有效的、最经济的方法。为了使自己更“高”,阅读时要尽量占领制高点,所以他强调“经典阅读”,要接触一流作家,阅读一流作品。
的确,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教语文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可喜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领下,老师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经典阅读。
如何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具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以文本为拓展源,通过各种形式,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拓展阅读的内容,引发学生对更多经典作品的阅读。在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中,我不断反思积累相关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它作品拓展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类,不乏名家名篇。学生正是在品味语文魅力的同时,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草原》中认识作家老舍,以《船长》中初识法国伟大作家雨果。从《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熟识杨红樱……学了著名作家的某一篇著作后,学生往往有全面了解该作家,想进一步读他的作品的愿望,这时我们抓住有利时机,有意识地介绍文章作者的主要作品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与风格,让学生了解它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民俗风情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站在更高的视野去理解和审视所要学习的课文,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作家作品的兴趣,形成初步的阅读期待,这时,拓展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能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
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教师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之前出示了冰心的一首小诗《繁星》: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拓展阅读中引出对冰心老人的介绍,拉近学生和作者及文本间的距离。在吟诵中给学生带来一股赞美儿童的风,将教学的基调稳稳地奠定,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冰心奶奶的作品的热情,课后带读冰心的《寄小读者》,课外推荐阅读冰心的诗集《春水》等,从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冰心奶奶,领悟其作品清新、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蕴含的“爱的哲学”。又如学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可推荐学生了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推荐孩子们阅读叶圣陶爷爷《燕子》《芳儿的梦》《梧桐子》等,感受作品所体现出的优美典雅的意境和纯真美好的童心。阅读《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等,了解其中后期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一题材、同一体裁作品拓展
  同一题材的作品,在内容上有相关性。从某篇课文的阅读带出同题材的一组课文阅读是拓展阅读的有效方法。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课前重温毛主席的《长征》,课后拓展阅读《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丰碑》等名篇,课外鼓励学生看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等有关长征的一些著作。学完《生命的壮歌》一文后,拓展同一题材的文章《生命的跪拜》,
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形成积淀在学生人格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学习了《黄果树瀑布》一文后,我让学生拓展阅读《黄果树瀑布的轰鸣》这篇美文,让学生比较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眼里,不同的作家笔下的不同味道,从而感受作家那生花的妙笔。
同一体裁的文章,由于其相似的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文章的学习及时进行迁移运用,及时检测学习效果。而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如果教学中能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表达形式类似的文章,便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把学到的表达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习作之中。如学完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后拓展阅读中国另一著名的民间故事《孟姜女》,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中普遍反映的中国统治阶级的冷酷无情和对人民的压迫,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情感。又如学习了《泉城》一文后,可让学生把《拉萨的天空》《音乐之都维也纳》《田园诗情》等介绍各地特色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的文章拿来阅读,感悟这类文章的写法,然后也收集资料仿写一篇文章,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总之,学习完一篇课文,教师向与本课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篇目拓展,寻找相似点、相关性,通过联系、比较,能形成多维度、多层面的“期待视野”,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助于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以文本空白为基点,拓展材料巧妙补白。
  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能通过适当拓展,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负荆请罪》一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体现了“和为贵”的主题。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这句话是老师可以用来拓展的空白点,可以拓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通过阅读既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这些词的真正含义,故事的拓展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因此,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机穿插一些其它材料来佐证、诠释课文,巧妙填补文本空白,改变以往老是在课文的小圈子里追究、深挖的做法,能起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四、以文中人物为基点,向相关阅读材料拓展。
语文教材中,人物众多、形象丰富,有的还都是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他们是很好的拓展阅读点,好好利用,能挖掘出丰富的阅读材料。如,由《小草和大树》中的夏洛蒂·勃朗特,可引发学生对名著《简爱》的阅读,通过两位主人公相似经历的感悟,性格特点的比较,可有效降低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难度。又如,由《海伦·凯勒》中的海伦·凯勒引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阅读;学了《轮椅上的霍金》,由霍金到阅读《时间简史》;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后,由法布尔到阅读《昆虫记》。通过拓展阅读,文中人物的形象变得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日益丰厚。
五、以课文背景为基点,引入相关材料的阅读。
教材中有些课文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课文出发,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拓展相关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例如《詹天佑》一课,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对于詹天佑的爱国这一重点,由于学生离文章所描述的年代较为遥远,仅凭文中的一段描述,了解得可能不是那么真切,于是,便可以拓展《圆明园的毁灭》和雨果的《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任人宰割的背景,从而明白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以教材内容为基点,展开对原著的拓展阅读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担心他们读不懂原著,其实不然。像《爱的教育》《西游记》《昆虫记》等许多原著学生都能读懂。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更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著、名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我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学完了《三顾茅庐》后我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我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原著《水浒传》。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课内的名著导读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结合节选自某部作品的课文内容的学习,教师给学生制造悬念,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作家整部作品的欲望,发展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对于其中的名著《鲁宾逊漂流记》就可通过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文中讲到鲁滨逊在岛上养了鹦鹉,教师就可以趁机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鹦鹉是哪来的吗?书中能找到答案的。讲到鲁滨逊做了一只独木船,老师可以故作神秘地说:“你们知道这只独木船做了多长时间吗?告诉你们,做了五个多月呢!”然后便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独木船制作的经过,等学生兴趣盎然之际,教师刹住话题:“这样费尽心血做成的独木船有没有下水呢?去看这本书吧,你会从里面找到答案。”又如学了《三顾茅庐》后,教师还可以用诸葛亮出山后是如何辅助刘备及后来的刘禅的,他们最后的命运如何?让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水浒传》的急切愿望。
通过课后拓展性阅读,让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七、以课文的某一知识点为基点,跨学科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能发现语文课与其它学科的融合点,进行跨学科拓展。如《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大快人心的事情。为什么说鸦片是害人的鸦片?教师可以拓展《品德与社会》中《鸦片的背后》这一课的相关内容;学习《在大海中永生》前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品德与社会》上面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为预习内容,让学生对改革开放、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等建立初步的认识,课后拓展阅读校本阅读教材中的《小平您好》,感受人们对邓小平的崇敬和爱戴。
  
八、以文中关键语句为基点,向语句出处的作品拓展
  作者在写作中常会引用或列举一些名人名言、轶事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感染力,这里也蕴藏着值得学生进一步阅读和了解的作品内容,教师不应忽视。如《推敲》一文中只出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但教师可拓展阅读《题李凝幽居》整首诗,借助课文内容了解诗的意思,通过对诗的理解感悟课文第二自然段所描述的意境,指导朗读,一举两得。又如《黄鹤楼送别》一文中出现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教师就可让学生找找这句诗的出处,阅读整首诗,了解送别诗的特点,继而拓展阅读经典的送别诗,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谈礼貌》一文中提到了《说岳全传》,教师可以文中的一个故事为拓展点,鼓励学生去阅读《说岳全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教师就可利用这一资源拓展经典的古典边塞诗歌,帮助学生感受边塞环境的悲凉、恶劣,为学生继续学习课文做铺垫。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叶圣陶先生也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以课堂为核心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且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真正地变成“悦”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继而促进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读书课,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